中国人民大学与加拿大女王大学联合举办的金融学硕士项目(以下简称“人大-女王金融硕士”)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该项目结合了两所名校在金融领域的优势资源,为学员提供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的高端教育体验。关于该项目的学习期限安排,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时间分配等多个维度,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根据官方公开信息,人大-女王金融硕士项目采用1年制全日制学制(12个月),但实际学习周期会根据课程进度和个人情况存在一定弹性。具体表现为:
1. 标准时间轴:
每年7月开学,次年6月完成全部课程及论文答辩
分为4个学期(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每学期约3个月
核心课程集中在第一学期(7-9月),选修课与论文撰写贯穿后续学期
2. 灵活调整机制:
部分学员因工作原因可申请延长至1.5年完成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可申请延期(最长不超过2年)
疫情期间曾推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部分课程支持回看补修
项目的学习期限设计与其独特的课程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包含三大模块:
1. 核心课程(必修)
占比60%,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等10门课程
采用密集授课制,每门课32学时(4天集中授课+课后作业)
暑期学期(7-9月)需完成6门核心课,每周上课3-4天
2. 选修课程
占比30%,提供《区块链金融》《跨境并购》等8门方向课
学员需选修4门,可跨学期自由组合
多安排在周末或晚间,方便在职学员协调时间
3. 实践与论文
占比10%,含行业调研、案例竞赛等
论文指导周期约4个月,需通过开题、中期、预答辩三阶段评审
与同类中外合作项目相比,该项目的学习期限具有鲜明特点:
| 对比维度 | 人大-女王项目 | 清华-康奈尔FMBA | 上交大-哥大MFIN
| 学制 | 1年(可延至1.5年) | 2年(非全日制) | 1.5年(全日制)
| 授课语言 | 英文(占比70%) | 中英双语 | 全英文
| 集中授课频率 | 每月1次(4天)| 每两月1次(5天)| 每周固定课时
基于往届学员反馈(来源:知乎专栏《中外合办金融硕士体验报告》),高效完成学业需注意:
1. 前置准备阶段(开学前2个月)
建议提前学习CFA一级内容(项目课程与之重合度达40%)
强化英语学术写作能力(论文要求5000字英文报告)
2. 中期时间规划
利用“课程包”制度:可将选修课集中安排在冬季学期
组队完成小组作业(平均每组需投入80小时/门课)
3. 论文冲刺期
建议选题与工作结合(约65%学员选择所在行业相关课题)
提前联系导师(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5名学生)
完成全部要求后,学位证书发放存在特殊安排:
临时证明:毕业典礼后1周内可获联合项目办公室出具的学习证明
正式证书:需等待女王大学次年3月学位委员会审议后发放(通常毕业8-10个月后寄达)
学历认证:可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申请认证(需额外1个月处理期)
该项目虽学制紧凑,但课程强度较大。据CSDN博主“金融硕士观察”统计,学员平均每周需投入25-30小时学习(含预习、作业、小组讨论)。对于在职学员而言,合理安排工作与学习的时间配比尤为关键。建议申请者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阶段、时间灵活度及学术基础综合评估,以确保在既定学习期限内达成最佳学习效果。
更多“中国人民大学与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习期限”及其他院校资料电脑端可点击左侧蓝图“咨询”和手机端客户在右下方可直接在线“立即咨询”老师或电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