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三伏天比往年更“特殊”。根据传统历法“夏至三庚数头伏”的算法,今年夏至(6月21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这天便是初伏的起点,8月19日正式出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详细信息,来看一下!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气温逐渐攀升,闷热初显;
中伏(7月30日-8月8日):高温高湿交织,暑气达到顶峰;
末伏(8月9日-8月18日):炎热渐退,但“秋老虎”余威仍在。
整个伏期仅30天,是近十年来最短的三伏天。往年常见的“加长版”40天伏期今年并未出现,这与立秋前庚日数量减少有关——夏季至立秋间仅出现4个庚日,导致中伏缩短为10天。
今年三伏到底有多热?
民间有“公伏凶,母伏爽”的说法,今年入伏日7月20日对应农历六月二十六(双数),属于“母伏”,传统预示相对凉爽。然而,气象科学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预警:
- 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强副热带高压控制,全国大部气温将较常年偏高0.5℃–1℃,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 极端高温区域:
▶ 长江中下游“火炉”城市(重庆、武汉等)或出现15–20天35℃以上高温;
▶ 华北平原高温持续时间延长5–7天;
▶ 局地可能爆发40℃以上极端高温。
更需警惕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可能导致大城市夜间低温维持在28℃–30℃,形成“昼夜连热”模式,大幅增加中暑风险。
核心养生习俗:顺势而为调阴阳
伏日贴敷(三伏贴)
原理:借天地阳气最盛之时,以辛温药物贴敷穴位(如肺俞、大椎),驱散体内积寒,平衡五行(尤其补火土之气)。
吉时建议:初伏首日(7月20日)午时(11:00-13:00),此时阳气鼎盛,效果最佳。
晒伏驱寒(天灸)
方法:清晨或傍晚适度晒背(避开毒辣午时),以自然阳气温通督脉,尤宜五行缺火、畏寒体质者。
禁忌:火旺体质(八字火炎土燥)、高血压者需谨慎。
二、饮食智慧:以食为药应天时
时段 传统食物 命理寓意 养生作用
初伏 饺子(北方) 形如元宝纳福,面皮属土养胃 开胃解暑,固护中焦
中伏 面条、绿豆汤 面条属木疏肝,绿豆水性降火 清心火,解湿热
末伏 烙饼摊鸡蛋 蛋为金水,饼为土,土生万物 补气血,迎立秋敛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