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重庆工商大学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原则
第九条 学校按照教育部及相应省(市、区)招办的规定,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公平竞争、公正选才的原则录取新生。
第十条 考生外语语种不限,在读期间公共外语只以英语授课;各专业不限制男女生比例。
第十一条 实行“顺序志愿”投档的省份,在第一志愿未录取满额时,将录取非第一志愿上线考生;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市、区),按相关各省(市、区)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考生的录取专业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按投档分从高分到低分根据考生的专业志愿安排专业。
1.投档分相同时,文史类(或不分文理)按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依次比较,分数高者优先;理工类按数学、语文、外语成绩依次比较,分数高者优先。
2.对报考的专业计划已满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在缺额的专业中进行安排。
3.未满足专业志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十三条 内蒙古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原则;江苏要求按照“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排序录取,即对进档考生按投档分从高到低排序,当投档分相同时,再参考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排序。对江苏普通本科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要求是:普通类要求BB(选测科目)5合格,艺术类要求4合格(必测科目)。
第十四条 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招生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以其省级招办(教育考试院)公布为准。
第十五条 部分专业外语、数学成绩要求(按照150分制;非150分制的情况,折算为150分制):
1.英语、商务英语、法语和法语(中外合作办学)等四个专业的外语高考单科成绩要求110分及以上。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工商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人力资源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等五个专业的外语高考单科成绩要求105分及以上。
3.视觉传达设计(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外合作办学)等两个专业外语高考单科成绩要求60分及以上。
4.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四个专业的数学高考单科成绩要求100分及以上。
第十六条 美术类专业录取原则:
1.考生高考文化成绩、专业统考成绩均应达到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
2.对进档考生,按综合分数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根据考生的专业志愿安排专业。
我校美术综合分计算办法为:(文化成绩÷文化总分×300×30%)+(统考专业成绩÷统考专业总分×300×70%),成绩保留两位小数。
3.综合分相同的情况下,专业成绩高者优先;若专业成绩相同再依次比较语文、外语成绩。
4.对报考的专业计划已满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进档考生,学校则按照考生综合分数优先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在缺额的专业中进行安排,直至录取满额。
5.未满足专业志愿,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十七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录取原则:在文化、专业分别达到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的基础上,对进档考生按综合分(文化成绩+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
第十八条 体育教育专业录取原则:在文化、专业分别达到省级招办规定的相应控制线的基础上,对进档考生按综合分((文化成绩÷文化总分×100×40%)+(体育专业成绩÷体育专业总分×100×60%))从高到低排序(成绩保留两位小数),择优录取。
第十九条 学校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规定。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智能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数据计算及应用(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食品安全与检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保险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税收学(本科) | 经济学 | 财政学类 |
经济统计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影视摄影与制作(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广播电视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酒店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摄影(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商务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动画(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包装工程(本科) | 工学 | 轻工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制药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 | 工学 | 仪器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城市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统计学(本科) | 理学 | 统计学类 |
资产评估(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国际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审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应用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法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旅游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新闻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广告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体育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社会学(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法学(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知识产权(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贸易经济(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投资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财政学(本科) | 经济学 | 财政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经济学(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重庆工商大学录取结果一般在投档后3-10个工作日可查询,具体时间因批次审核进度、退档处理等因素有所差异。
影响录取结果查询时间的核心因素
1. 高校审核流程耗时
投档后,院校需审核考生成绩、专业要求、体检信息等档案材料,常规审核需3-5个工作日,但遇招生计划调整、专业调剂或退档争议等情况,审核周期可能延长至10天。
2. 批次类型差异
提前批:因涉及特殊招生类型(如艺术类、军校等),审核流程更复杂,通常需5-7天。
普通批次:多数院校在3-5天完成审核。
征集志愿批次:因需汇总未完成计划的院校名单,结果更新可能延迟1-2天。
3. 退档及调剂处理
考生若未服从专业调剂或被退档,需等待退档流程结束后重新进入征集志愿流程,此阶段可能额外增加1-3天等待时间。
重庆工商大学始创于1952年,2002年由原渝州大学和原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法学、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重庆市国际人文特色高校。学校传承和弘扬“含弘自强、经邦济民”的重工商大精神,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遵循“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抢抓高等教育发展重大机遇,办学层次不断提升。1985年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批“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列入重庆市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占地面积2896亩,现有3个校区,19个教学学院,教职工2406人,在校学生3万余人。
一、学科建设
近年来,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瞄准学科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庆市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416”科技创新布局需求,不断深化完善“1+2+2+4+N”的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大商科+新工科”的商工融合创新发展为驱动,以“三重大一急需”为牵引,立足特色优势分类推进“经管一流、理工精品、文法艺特色”学科群建设,构建商工融合、多科协同的学科生态体系。现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14个重庆市重点学科;智能商务、智能金融、智能会计3个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学科数在重庆市市属高校中排名第二。在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排名分别位列重庆市第一、第二。现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重庆市“一流专业”,5个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22个重庆市特色专业,“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2个重庆市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 目前,学校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二、人才培养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面向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超过一本批次线或特殊类型资格线的优质生源数超过录取总数的97%,生源质量持续向好;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有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批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学校、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食品营养与健康(火锅)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信息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培育)。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700余项;高水平大学生女排运动队获重庆市排球比赛29连冠。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获得认可,获评“全国就业50强典型高校”。
三、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扎实推进有组织科研,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建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教育部、科技部和重庆市级科研机构44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重大奖项;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推出“‘一带一路’研究丛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7年保持在20项以上,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和重庆市属高校前列。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开展咨政研究,提交的60余项咨询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三维静脉识别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20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
四、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大力实施高端人才计划、特聘岗位计划、特聘研究员计划、青年菁英计划、银发学者计划等5项人才引育支持计划,努力建设一支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13人,其中高级职称884人、博士学位983人。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全职聘用欧洲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29人,省部级创新团队22个,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一批优秀教师代表。
五、合作办学
学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现有2个教育部批准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教育部备案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与34个国家(地区)的110所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年均聘请20余个国别的近百名外专外教,累计招收来自30多个国别的4000余名国际学生,建有一个海外孔子学院,一个海外语言文化中心,是“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开设了ACCA、CIMA、CFA等国际特色项目班。获批重庆市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学校、内陆教育开放高地项目建设学校。 学校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重庆市审计局等多个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证券业协会、重庆市工商联等300余家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重庆工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并在首次社会组织评估中获评4A级社会组织,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助力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办学条件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是重庆市“文明校园”“十佳园林式单位”“文明单位” “平安校园”“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重庆市首批“美丽校园”“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图书馆有纸质图书345万余册、电子图书251万余册。建有智慧校园生态体系,建成多校区楼宇互联,有线无线一体化覆盖的全光校园网,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入选重庆市首批数字体验产品及支撑服务单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全力建设商工融合、多科协同,全国知名的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为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全面建成特色优势突出、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高水平大学而团结奋斗,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