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科技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大连科技学院录取规则:
录取办法说明
1.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高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2.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3.执行教育部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制定的录取政策和有关规定,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
4.院校志愿及录取:对于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地区及批次,我校2020年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不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的地区及批次,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不足计划招生数时,在同批录取学校控制分数线以上,按照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当第一志愿上线考生数多于计划招生数时,不再调阅第二志愿及其他志愿考生档案。
5.我校在辽宁省普通类和艺术类本科批第一阶段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6.对满足加分或降分要求投档的考生,我校在录取时承认省(市、自治区)招考委关于加分、降分的规定。
7.报考我校普通类考生专业志愿实行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即在德、体条件合格的前提下,优先满足高分学生的专业志愿,录取时按考生的高考总分进行排序录取。总分相同的情况下,理科按照数学、语文、外语成绩排序;文科按照语文、数学、外语成绩排序。
8.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市、自治区)的艺术类统一考试,并获得所在省(市、自治区)的艺术类统考合格证。
辽宁省:使用辽宁省美术类统考成绩并执行辽宁省统一投档原则,按照“文化课考试成绩(含高考加分)/2+专业统考课成绩”形成的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当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艺术(文)依次按专业课统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艺术(理)依次按专业课统考、数学、语文、外语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
其它省份:(1)有文件明确给出统一投档规则的省份,使用所在省(市、区)美术类统考成绩并执行所在省(市、区)统一投档原则,按照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当考生投档成绩相同时,考生依次按照专业统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
(2)没有文件明确给出统一投档规则的省份,在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自治区)艺术类录取控制分数线,德、体条件合格的前提下,按照“文化课考试成绩×40%+专业统考成绩×60%”形成的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当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考生依次按照专业统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录取。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智慧交通(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动画(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交通工程(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运输(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网络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审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社会工作(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时间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具体时间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本科批通常在7月中下旬公布,考生可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查询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时间规律
高考录取结果公布遵循分批次原则。全国各省份录取批次可分为提前批(含强基计划、专项计划等)、本科批(包含普通本科批、特殊类型招生)、专科批,时间跨度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
提前批录取结果:通常在高考成绩公布后10-15天陆续公布,包含军事类、艺术类、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
本科普通批:多数省份集中在7月15日-30日开放查询,重点大学录取结果多在中旬后段公布;
专科批录取结果:一般于8月1日-20日发布,部分省份可能延迟至8月底。
大连科技学院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内,其前身是2002年组建的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获批为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始终将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作为立校强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早在建校之初,创办人高智先生就提出“勤劳、智慧、勇敢、意志、信誉、责任、包容、感恩”的校训,经过多年摸索,办学特色初步显现,即构建“135”党建格局,实施“三大工程”,践行“大科精神”;实施PEIM教育,深化协同育人,推进科教融汇。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学院、交通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应用技术职业学院7个二级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部、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5个教学单位。学校现设34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
目前,学校已成为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工信部首批100个“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辽宁省首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辽宁省第二批“省级创新创业学院”、2023年度辽宁省省级众创空间;全国民办学校首批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辽宁省优秀民办高校、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大连市民办教育党建工作示范校。近年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本科16项、职教8项;省一流专业3个,省一流课程44门;省级优秀本科教材7部,省级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个,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省就业创业大数据研发中心1个。
学校坚定不移推进教育国际化,积极落实开放办学战略。学校围绕海智基地建设、推进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产学研交流、推进中国文化传播等四个维度,全方位开展教学、师资、人才培养和科研教研国际化工作。目前,学校与65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织教职工、学生与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师生国际视野、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学校建有中韩海智工作基地,并于2022年获评“大连市科协海智工作基地”。学校现有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等各类学生海外交流项目,年平均选派规模达200余人次。
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学校现有土地面积78.88万㎡,建筑面积29.59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687.25万元,馆藏图书102.56万册。学校重视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智慧校园,校园网万兆骨干、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建有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实验实训中心(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103个实验实训场所;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大连站、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市旅顺口区人民法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为学生搭建优质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外实习基地118个。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占比39.0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6.07%,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双能型”专业课教师148人,有29人次分别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兴辽英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大连市青年才俊等荣誉称号。学校已获批辽宁省优秀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加快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学校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注重高层次科研平台搭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践行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以提升民众科学素养为己任,广泛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科普知识进校园”科普活动。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辽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个,大连市科普基地1个,获得大连市科协主办“科普进校园品牌”支持单位等荣誉。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校地企融合发展的合作路径,促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获批立项建设工业与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获批工业与信息化部首批产教融合产业实践教授2人,与政府部门签订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个,签订校企合作联盟26个,建立优质企业资源库108家 。
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有集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为一体的PEIM新教育实践中心等校内训练场所8000余平米,校政企协同创业孵化基地20000余平米。拥有专业教授、产业教授、创业导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200余人,包含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业导师、科技部科技创业导师、人社部创业导师、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实施“国创计划”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奖励1500余项,曾多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赛区金奖,获奖总数位居辽宁省民办高校前列。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持续提升。近五年本科毕业生15700余人,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8%,位于辽宁省民办高校前列。学校相继与沈阳铁路局、杭州地铁、沈阳地铁、大连地铁、大连公共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车厂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并作为储备干部。在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发布的榜单中,学校位居2022校友会中国民办大学排名I类20强第13位,荣膺六星级顶尖应用型大学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