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沈阳化工大学录取规则:
1. 调档比例:调档比例110%.
2. 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执行。
3. 院校志愿录取办法:按照考生报考学校志愿先后录取,即先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不满时,再考虑第二志愿及其它志愿的考生。
4. 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考生的处理承认省招考委关于加分降分及照顾录取规定。
5.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在录取时设1-2、2-3专业级差为5分,其它专业志愿不设级差。
6. 联系电话、网址
咨询电话:024—89388469、89388462
网址:www.syuct.edu.cn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能源化学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应急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林产化工(本科) | 工学 | 林业工程类 |
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生物工程类 |
包装工程(本科) | 工学 | 轻工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油气储运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制药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网络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 | 工学 | 仪器类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金属材料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水质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安全工程(本科) | 工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材料化学(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应用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社会工作(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最终录取结果出炉,通常需要15天至1个月不等,完整录取周期可能持续40天左右。具体时长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考生需结合本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表主动查询。
一、各省录取时间差异较大
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日程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独立安排,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
二、不同批次的录取时长不同
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各批次的时间跨度差异显著:
本科提前批:涉及军校、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通常最早启动且耗时最短。
本科批:普通本科批次因考生数量多、审核流程复杂,耗时较长。
高职(专科)批:通常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周期较短。
沈阳化工大学为省属本科高校,始建于1952年,时名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1958年组建沈阳化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恢复沈阳化工学院建制,2010年更为现名。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省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党委荣获“辽宁省先进党组织”、全省高校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约1425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1028人,在校生1.8万人,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硕士点1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本科专业61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32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5个)。化学、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五年毕业生近1.8万人,有15%到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就业,12%到恒力石化、齐鲁制药等知名民企就业,65%在辽宁就业创业。
创建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牵头成立世界工程热化学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设立“工程热化学奖”。与朝阳市、营口市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在海城市转化40万吨菱镁矿闪速轻烧成套技术和替代进口的阻燃型氢氧化镁生产技术,带动社会投资十余亿元。
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与中科院20余个研究所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联合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化工和能源“菁英班”,“菱镁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定向培育菱镁产业行业工程创新人才。
学校为全国首批40家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创建“三定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模式,入选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和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在全国40余个省市、高校及院所推广,2018-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与27个国家和地区35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拥有非洲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中俄院士工作站等国际合作平台3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2个,举办中国科协“一带一路”中心平台建设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
学校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9人,其中,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近20人 。
学校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4个、智库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
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2项、国家级学会科技奖一等奖5项,省级科技奖9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79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社科基金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授权专利293项,省内转化科技成果321项,单项许可70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