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福建理工大学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原则
第十二条 学校录取新生的原则:坚持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第十三条 学校调档比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件有明确规定的,按照文件规定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调档比例为1:1。
第十四条 文史类、理工类专业调配原则(生源所在省份有特殊规定的,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1.分数优先,遵循专业志愿。即按照投档成绩从高到低,对每位考生的专业志愿实行专业志愿平行且有顺序的原则进行调配;
2.经过以上调配,仍有专业未录取满额的,再从愿意服从专业调剂志愿的考生中,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综合考虑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类型、高中阶段综合素质、单科成绩、体检、特长等情况调配至录取未满专业;
3.投档成绩相同时,按照单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进行排序,单科成绩的排列顺序:文史类按照语文、文科综合、数学、外语;理工类按照数学、理科综合、语文、外语;
4.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为体检结论受限的,学校可以结合其填报的专业志愿情况调配或调剂至体检结论不受限的专业;若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均为体检结论受限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学校不予录取;
5.所填报的专业都不能录取,且不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第十五条 艺术类专业调配原则:
1.专业成绩采用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
2.考生的文考成绩(高考成绩+政策性加分)与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分别达到所在省份的艺术类本科录取文考分数线和专业统考本科资格线(合格线)的基础上,按照分数(即综合成绩)优先、遵循专业志愿原则录取;
3.经过以上调配,仍有专业未录取满额的,再从愿意服从专业调剂志愿的考生中,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调配至录取未满专业;
4.所填报的专业都不能录取,且不愿意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5.综合成绩相同时,按照单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进行排序,单科成绩的排列顺序:文科艺术类按省级专业统考成绩、语文、文科综合、数学、外语;理科艺术类按照省级专业统考成绩、数学、理科综合、语文、外语。
福建省考生:根据一档多投的规定,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预录取排序,综合成绩=高考文考总分×40%+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2.5×60%。
其他省份考生:各省艺术类招生文件有明确规定综合成绩(投档成绩)计算办法的,按照各省文件执行;各省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的,综合成绩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综合成绩=高考文考总分×40%+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60%。
第十六条 根据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学校旗山校区、鳝溪校区录取的专业,使用同一个招生代码。根据学校专业录取调配原则:
1.按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录取;
2.如果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均没有被录取,并愿意服从专业调剂,按照投档分数从高到低进行调剂录取,优先调剂到旗山校区录取未满专业、再调剂到鳝溪校区录取未满专业。
第十七条 录取的学生(除当兵退伍学生外)原则上只能在专业所在的校区内申请转专业学习,当兵退伍学生复学后可以根据学校转专业规定申请跨校区转专业学习。闽台合作项目专业招收的学生,入学后原则上只能在闽台合作项目同科类同批次的招生专业中申请转专业。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预科期满转正时,按照《关于印发〈福建工程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通知〉》(闽工院教[2019]6号),转入入学当年同批次同科类招生的专业。
第十八条 为确保学校本科批招生计划全额、有效完成,确保新生报到率,学校不录取院校调剂志愿(即未填报我校志愿)的考生,未完成的招生计划调整到生源充足省份。
招生计划调整的原则是:学校按规定将未完成招生计划省份的指标调至生源充足的省份;生源不足专业的计划数调至生源充足的专业,由学校提出计划调整意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九条 学校严格执行福建省有关加分或降分照顾政策的文件规定。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文件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执行全国性加分项目和地方性加分项目的,按照文件规定执行;文件没有规定必须执行的,学校仅承认全国性加分项目,并适用于投档及专业调配。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智慧海洋技术(本科) | 工学 | 海洋工程类 |
智慧交通(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海洋机器人(本科) | 工学 | 海洋工程类 |
数字经济(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学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智能建造(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网络空间安全(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互联网金融(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城乡规划(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风景园林(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交通运输(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学(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网络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国际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审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翻译(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造价(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新闻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广告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法学(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知识产权(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业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工业工程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大学志愿填报后,录取结果一般在10-15天内可查询,不同批次、地区和院校的具体时间有所差异
1、录取结果查询时间差异
录取批次决定查询周期。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如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各批次填报与录取时间不同。例如,强基计划录取结果可能在一周内公布,而本科普通批通常需10-15天。
2、省份和招生政策影响进度。不同省份的录取进度受考生数量、招录流程复杂度影响,例如人口大省的本科批结果可能晚于其他省份1-2天。2025年起全国多地实施新高考政策,合并录取批次后,部分省份的查询时间可能相对集中。
福建理工大学坐落于素有“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发端于1896年清末著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瑨、力钧和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首开福州近代新式教育之风。1907年开始举办工科教育,开设了铁路、电报两科,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1953年后分立为福建机电学校与福建建筑工程学校,并随时代更迭几易其名,曾于1960年分别更名为福建机电学院和福建建筑工程学院,被誉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2000年福建高级工业专门学校与福建中华职业大学合并组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为福建工程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增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福建省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新一轮福建省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2022年入选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A类)。2023年6月,教育部同意福建工程学院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
办学120余年来,学校秉承“真、诚、勤、勇”校训精神,弘扬“大机电、大土木”传统优势,面向“大海洋”新兴领域,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先后为社会输送20多万各级各类人才。
现有旗山、鼓山、浦东等校区,占地2022.61亩,校舍建筑面积71.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3111.4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31.92万册,电子图书204.34万册,全日制在校生21096人,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2128人(含硕士留学生),17个学院(部),71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专任教师1354人,其中高级职称644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52.22%;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等国家级和省级高层次人才近100人,省级以上教学及科技创新团队20个。先后聘任了40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现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13个硕士专业学位领域。拥有3个省级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主干学科、2个省级高原学科、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2个省级应用型培育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和5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计算机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土木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201-300区间和“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50%。
学校坚守“以工为主、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紧扣福建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业、现代交通运输、生态环保等产业为重点的8大专业集群。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2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6个,国家级产业学院1个,教育部“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团队1个。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认证,专业认证评估通过数居省内高校第二、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主动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服务社会卓有成效。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8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84项(含转入14项),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其中主持项目1项,子项目6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1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45项;建有文化和旅游部技术创新中心等部级省级科研创新平台59个,获授权发明专利630项;获省级科技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49项,其中省级科技奖43项(含一等奖8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
学校秉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全面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近五年学生在省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荣誉339项、国家级2379项、省级2173项,其中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主体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及其他奖项5项。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立项180项。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跻身“全国普通本科类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100强”、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入围省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建设院校、入围省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建设基地。在文体艺术方面,获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捧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校长杯”;近五年校学生篮球、定向、跳绳、啦啦操、田径、游泳和龙舟代表队在各类国家级单项比赛中获得23金、10银、8铜,累计166项。毕业生深受欢迎,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1.57% 。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俄罗斯、希腊等全球20多个国家的近5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的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海外引智、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技术人员开展工程技术培训。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有序发展,现有来自20余个国家的近百名留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校园国际化氛围有效提升。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境外研修项目,国家公派出国师生人数逐年递增。
学校积极服务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与台湾多所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引进优秀台籍教师近百人。2019年获批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备案单位。
当前,学校进入全面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新阶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追求高质量、深化优服务、增强新动能“三大方略”,推进增强二级单位活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三大改革”,夯实思想基础、教学基础、服务基础、数字基础、治理基础“五大基础”,“贯彻新思想、树立新理念、建设新大学”,在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上取得更大突破,在服务和融入新福建建设上展现更大作为,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