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工程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宁波工程学院录取规则:
第七条 录取规则
1、学校实行网络远程录取。
2、学校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录取政策,并根据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
3、学校志愿投档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录取政策。
4、按照我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专业招生计划数,根据进档考生考试成绩,按照“专业志愿优先”原则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录取专业。考生考试成绩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考试院(招生办)规定的考试科目投档成绩计算。
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的考生,按其第二专业志愿投档;仍不能满足的按第三专业志愿投档,依次类推。当所有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时,将从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中随机调录到录取计划未满的专业。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将予以退档。
5、对享受政策性加分的考生,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院(招生办)的规定加分提档,但确定录取专业时以考试成绩为准。在考试成绩相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如若考试成绩和政策性加分都相等,则优先录取与报考专业相关科目分数高的考生。
6、往届生的录取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院(招生办)的有关规定办理,和应届生一视同仁。
7、录取时,无男女比例限制、无专业加试要求。
8、建筑学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考生须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于建筑学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录取的考生,入学后加试美术,不合格者在校内进行专业调整。若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求加试徒手画,则考生必须参加加试,加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但不计入考生考试成绩。
9、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新生入学后进行复查,经复查发现不符合招生条件和违规的学生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密码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智能建造(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网络空间安全(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机器人工程(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应用统计学(本科) | 理学 | 统计学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商务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油气储运工程(本科) | 工学 | 矿业类 |
物流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交通工程(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学(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网络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安全工程(本科) | 工学 |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
城市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材料物理(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国际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德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广告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大学录取结果一般需要14-30天公布,具体时间与录取批次、省份招考进度和高校类型密切相关。
录取结果公布时间的基本规律,高校录取结果公布周期主要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提前批(如强基计划、军事类院校):通常在高考结束后的7-10天内完成投档与结果公示;
本科批次:多数省份集中在高考后14-21天公布,部分省份因考生规模或政策差异可能延长至25天;
专科批次:一般在本科批次结束后15-30天内完成录取结果发布。
宁波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占地面积1800亩,设有风华校区、翠柏校区和前湾校区,现有19个二级教学机构,48个本科专业,24个一级学科;教职工1241人,专任教师97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28人,博士学位465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0余人。
学校“因甬而生”,1983年宁波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宁波第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应运而生。学校“因德而立”,办学之初作为原联邦德国援建中国的四所高校之一,借鉴德国实施“工程师教育”成功经验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奠定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目标。学校“因用而强”,1997年成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更名为宁波工程学院;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6年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建设高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入选国家教育强国项目和全国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坚持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前1%。学科专业全面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布局,已全面覆盖绿色石化、汽车、高端制造等三大优势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学校大力推进学科平台建设,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土木水利、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共培育省一流学科6个、市重点学科7个,获批省级以上学科平台7个,参与建设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落户宁波。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卓有成效,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1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71门,近三年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2项,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课堂教学创新校” 。
学校探索实施“科教产教双融合”、卓越工程师、新工科新文科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校以来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人才,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育人质量综合排名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学生在毕业当年就业率95%左右,留甬率50%以上。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共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风华青创园、海蓝宝众创空间等2个。在202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97位,在第七届、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均位列全国前二十。
学校加强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含一级行业协会/学会奖项)42项,宁波市科学技术奖19项,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一批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内高水平期刊和国际顶尖期刊,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35项,近年知识产权成果转化40余项。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2020年获市顶尖人才项目支持。
学校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攻坚临港石化、智能制造、港航物流等地方支柱产业,和轨道交通、港口桥梁等地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以重点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支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近五年,学校共服务企业1889家,建成杭州湾汽车学院、绿色石油化工产业学院、机器人学院等一批国家、省、市级现代产业学院;校地共建中乌新材料研究院、象山研究院、奉化研究院等地方研究院;建立汽车碰撞安全与轻量化研究所、区域发展与共同富裕研究院、“一老一小”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立足产业服务与社会建设的研究机构。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强化外向型办学特色,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等合作举办会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大数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已与30多个国家近百所院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在位于加勒比海的北美洲国家格林纳达建有孔子学院1所。重视与海外的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与市科技局共建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合作平台。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良好,基础设施齐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3亿元。学校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国际学术前沿以及区域重大需求,坚持“引育并举”,着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近三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57名,其中博士以上人才161名(海外人才占比18%,与宁波优势新兴产业相关人才占比68.3%)。学校专任教师队伍中,自主培养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现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名;入选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8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73名,宁波市杰出人才、甬江学者、突贡专家等8名、市拔尖以上人才54名。
学校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弘扬“讲实求精”的学校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的校训,重点打造“工匠精神”“阳明文化”等校园文化品牌,多层次构建特色鲜明、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宁波工程学院将锚定目标、创新实干、坚毅前行,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和国际化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定不移地朝着建成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