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苏州科技大学录取规则: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流行音乐(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区块链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智能建造(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城乡规划(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环境生态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广播电视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功能材料(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美术学(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音乐学(本科) | 艺术学 | 音乐与舞蹈学类 |
动画(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风景园林(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生物工程类 |
工程力学(本科) | 工学 | 力学类 |
交通工程(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学(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测绘工程(本科) | 工学 | 测绘类 |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 | 管理学 | 公共管理类 |
历史学(本科) | 历史学 | 历史学类 |
统计学(本科) | 理学 | 统计学类 |
环境科学(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材料化学(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地理科学(本科) | 理学 | 地理科学类 |
生物科学(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生物技术(本科) | 理学 | 生物科学类 |
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应用物理学(本科) | 理学 | 物理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理学 | 心理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旅游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旅游管理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社会工作(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大学录取结果通常在填报志愿后15天到一个月内公布,具体时间因批次而异,查询方式包括学校官网、教育考试院网站等。
录取结果公布时间与批次关联
高考录取批次主要分为提前批、本科批、高职专科批四类,各批次公布时间不同:
本科提前批:最早可在7月上旬查询结果,一般在填报志愿后约15天。
本科批:录取结果在7月中旬陆续公布,周期约25天。
高职专科批:录取结果发布时间较晚,通常为7月底至8月中旬,需一个月左右。
具体日期需以各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为准,考生可通过官方渠道关注动态。
苏州科技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2000人,研究生3600余人(含国际硕士研究生)。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现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三大优势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5‰;9个江苏省优势/重点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连续4期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连续6年入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65个本科专业中,19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10个专业通过高等学校专业评估(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引培育用并举,师资队伍实力不断增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国院士4人,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5人次;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70余人次;省部级以上团队14个;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81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1040余人;现有730余名硕士生导师,52名教师受聘为双一流等高校博士生导师。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五育融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近年来,苏科大学子每年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名录赛事奖项600余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连续4年在省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考核均获A等。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以两院院士周锡元、叶可明为代表的2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学校被誉为规划师的孵化基地、工程师的成长摇篮、基础教育骨干的培育中心。
学校坚持科创引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研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学校聚焦生态文明、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对接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以有组织科研助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有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0个。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主持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课题,实现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七年不断线。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28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8项(一等奖18项)。在Nature等国际顶刊论文发表论文13篇,ESI高被引论文近百篇。4名教师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12名教师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科技成果连续2年入选“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响应国家外交战略,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9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获批省“十四五”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项目3项,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3项,入选“中国—白俄罗斯国际教育合作联盟”等联盟。
学校坚持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和谐美丽校园建设,综合治理能力不断加强。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涉外管理先进单位”和“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连续四年荣获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昂首阔步新征程,凝心聚力再出发。苏州科技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方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己任,秉承“致远至恒,务学悟真”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辐射海内外”的办学定位,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努力将学校全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