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与法国南特高等商学院合作举办的金融科技与风险控制硕士项目(以下简称“深南金融科技硕士”),自启动以来便因其国际化课程设置和前沿学科交叉性备受关注。该项目融合了深圳大学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本土实践优势与法国南特高商在风险管理与欧洲金融市场的深厚积累,旨在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关于该项目的考试通过率,结合公开信息与行业观察,可从以下多维度展开分析。
深南金融科技硕士采用“申请-考核制”,而非传统统考模式。根据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披露的招生简章,申请者需提交本科成绩单、语言证明(雅思6.5+/托福90+)、推荐信及个人陈述,并通过由两校教授联合组织的面试考核。面试重点考察申请者的专业基础(如数学、编程能力)、金融科技行业认知及英语沟通能力。这种选拔机制决定了其“高门槛”特性:2023年数据显示,申请者中仅约30%进入面试环节,最终录取比例约为15%-20%,与国内头部院校金融专硕竞争强度相当。
通过率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于课程设计。该项目采用全英文授课,核心课程包括《区块链金融》《量化风控模型》《人工智能与信用评估》等,技术类课程占比达60%。法国南特高商教授主导的风险管理模块以“案例实战+压力测试”著称,学生需在48小时内完成高频交易模拟或银行挤兑情景建模。据知乎用户“FinTech从业者”分享(2024年帖),部分课程首次考试不及格率可达25%-30%,但补考通过率较高,最终未达标学生比例控制在5%以内。校方对此解释称:“严苛的阶段性考核是为了确保毕业生达到欧盟金融从业标准。”
公开渠道未直接披露毕业率,但可从三方信息推测:
1. 搜狐教育(2025年报道)引用项目负责人访谈称,“90%以上学生能按期完成学业”,延迟毕业者多因论文未达双导师要求或实习延期;
2. 百度百家号(2024年文)对比同类项目时提到,深南项目“淘汰率低于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科技硕士(约12%),但高于上海交大-法国KEDGE商学院合作项目(约3%)”;
3. 来高考统计显示,2022-2024级学生中,因学术考核未通过退学者仅2人,主因是跨专业学生未能适应Python金融建模课程。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设有“学术支持中心”,为考核预警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法国南特高商特有的“风险缓冲”机制也发挥作用:允许学生在核心课挂科后转入非技术方向(如金融合规),通过调整选修课组合满足毕业要求。
与学术型硕士不同,该项目60%的学分来自企业实践。学生需在深圳微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合作机构完成至少6个月实习,并通过实习答辩。这种“产研绑定”模式客观上提升了通过率——据深圳大学2024就业报告,该项目毕业生平均获得2.7个offer,98%的学生在答辩前已签约,企业反馈的实操能力评分达4.8/5分。行业需求旺盛反向激励学生主动适应课程难度。
尽管整体通过率乐观,跨专业申请者仍需警惕以下风险:
1. 数学与技术短板:非理工背景学生需在入学前自学Stata/Python基础,否则可能因《金融数据结构》等课程落后;
2. 语言与文化适应:法国教授对学术写作的严谨性要求极高,曾有学生因报告文献引用不规范被要求重考;
3. 时间管理压力:双学位需同步满足中国教育部与法国精英商校联盟(CGE)的学分标准,部分学生反映每周课业量超过60小时。
业内人士建议,意向申请者可通过提前修读Coursera上的“金融工程专项课程”或参与深大暑期先修班降低适应成本。项目组也计划从2025级起增设“预科强化模块”,帮助新生过渡。
深南金融科技硕士的通过率体现了一种平衡:既通过严格的过程性考核维护学术声誉,又依托校企协同与个性化支持保障多数学生的成才路径。其模式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参考——在金融科技这类快速迭代的领域,“高淘汰焦虑”未必优于“高成长陪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岗位需求年增34%(LinkedIn 2025数据),该项目毕业生的竞争力或将进一步凸显其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更多“深圳大学与法国南特高等商学院金融科技与风险控制硕士考试通过率”及其他院校资料电脑端可点击左侧蓝图“咨询”和手机端客户在右下方可直接在线“立即咨询”老师或电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