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公费师范生报考条件,因国家与省属类别而有别。国家公费师范生无户籍限制,只要符合高考报名条件,均可报考;省属公费师范生通常要求考生在实施范围地区内拥有连续3年以上户籍。两者都要求考生热爱教育事业,高考成绩达标,且身体和心理素质良好。
基本报考资格:需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国家公费师范生通常无户籍限制,省属公费师范生一般要求考生在实施范围地区内有连续3年以上户籍。
学业成绩达标:高考成绩要达到或超过报考院校在所在省份的最低分数线,报考教育部直属六所重点师范院校一般需一本线以上,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成绩优异者录取几率更大。
身心条件过关:身体条件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不能有色盲、色弱等影响教学的疾病,心理素质要能应对教学压力与挑战,部分院校还要求参加心理健康测试。
热爱教育事业:考生要热爱教育工作,愿意毕业后扎根基层,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并承诺履行至少6年的服务期。
政治素养与道德良好:需拥护宪法与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遵纪守法,无不良记录,未受过刑事处罚和纪律处分。
一、政策核心变化
本研衔接培养全面实施
自2024年起,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推行“本科4年+教育硕士2年”本研衔接培养模式。
2026届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中,本科三年级学生可申请转入该项目,通过推免考核后免试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后以研究生学历履约任教,服务期仍为6年。这一调整旨在为中西部地市级及以下地区输送更高层次师资,且明确要求毕业生不得定向至直辖市、省会主城区(特殊省份除外)。
履约管理强化
所有公费师范生需签订《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明确违约将纳入信用记录并追缴费用。到城镇学校任教者,需在服务期内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支教至少1年。省级教育部门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通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履约状态。
就业保障升级
省级教育部门需在核定编制内提前预留岗位,2026年起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岗位需求信息将通过专项平台实时发布,并组织“一人一策”就业指导,确保6月底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云南、江西等省份试点“订单式培养”,针对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定向分配至乡村学校,60%以上毕业生将进入乡镇中心校。
二、分配去向与实施路径
分层分类分配机制
国家公费师范生:原则上回生源省份地市级及以下中小学任教,通过双向选择或专项招聘落实岗位。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山西籍英语专业毕业生可能分配至临汾,华东师范大学安徽籍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可能派往合肥、宿州等地。未签约者由省级教育部门统筹安排,优先补充农村或薄弱学校。
地方公费师范生:如云南省明确毕业生需在乡镇及以下学校服务至少3年,安徽省则允许通过考试选岗,综合考量专业、成绩和地区需求。江西等地推行“按高考成绩排序选岗”,确保资源配置公平性。
特殊政策倾斜
本研衔接师范生在研究生一年级课程结束后,可根据综合考核结果在生源省份履约地范围内选择具体任教地市。同时,边疆地区(如云南边境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享有优先配置权,部分省份对到艰苦地区任教者额外发放生活补助、提供周转宿舍。
跨省流动限制
跨省就业需经生源地、接收地省级教育部门及培养院校三方同意,仅限因婚姻、特殊教育需求等情形。例如,江西规定毕业生配偶户籍所在地非集体户口时,可申请跨地区就业,但需履行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