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45个志愿建议尽量填满,至少填35个以上,别浪费志愿名额,这样能最大化降低落榜风险;能填的大学数量没有固定答案,少则10-15所,多则25-30所,主要看你是“一所大学填多个专业组”还是“多所大学各填一个专业组”,灵活度很高。
2026年45个志愿最好尽量填满,哪怕最后几个志愿是“保底”的,也别空着。很多考生觉得“前面20个志愿就能录上,后面填不填无所谓”,但每年都有意外——比如某所预估能稳上的学校,当年报考人数突然增多,分数线“跳涨”,前面的志愿全没录上,要是后面没填保底志愿,就只能等征集志愿,甚至落榜。去年就有考生只填了25个志愿,结果前面全滑档,最后没学上,特别可惜。
要是实在没那么多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至少也要填35个以上。可以按“冲、稳、保”的比例来分配:前面10-15个志愿填“冲”的学校(往年录取分比自己分数高2-3分),中间15-20个填“稳”的学校(录取分和自己分数差不多),最后5-10个填“保”的学校(录取分低5-8分)。这样不管分数波动是高是低,都有对应的志愿接住,录取概率能提高不少。
填志愿时可以“广撒网”,别只盯着本省的学校。比如你是河南考生,除了本省的公办本科,也可以看看周边省份的民办本科或公办专科,这些学校竞争相对小,还能增加志愿数量,避免出现“想填的学校不够,只能空着志愿”的情况。而且现在交通方便,去外省上学也没那么麻烦,多些选择总没错。
2026年45个志愿能填的大学数量,主要看你怎么组合“学校+专业组”。要是你想重点冲刺某几所好大学,可以给每所大学填多个专业组——比如某所大学有3个专业组,你都想报,就在志愿表上占3个名额,这样45个志愿可能只填15所大学,但能覆盖这些大学的多个专业方向,适合特别想进某所学校的考生。
要是你更想多尝试几所不同的大学,就可以给每所大学只填1个最心仪的专业组,这样45个志愿最多能填45所大学,但实际情况中,很少有人能找到45所不同层次、又符合自己需求的大学,一般填25-30所比较常见。比如你填了20所公办本科(各1个专业组),15所民办本科或专科(各1个专业组),加起来35所,剩下10个志愿再选几所公办本科的其他专业组,这样既覆盖了多所大学,又有保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