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志愿不是40个学校。现在大部分省份的高考志愿填报都采用“专业+院校”或“院校专业组”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只选学校”模式。比如在“专业+院校”模式里,一个志愿就是“一所学校+一个专业”的组合;“院校专业组”模式中,同一所学校会分成多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算一个独立志愿。所以40个志愿里可能包含同一所学校的多个专业或专业组,自然不是40个不同的学校。
以前填志愿可能是先选学校,进了学校再考虑专业,但现在的模式更侧重“专业优先”。就拿“专业+院校”模式来说,每个志愿都得明确到具体专业。比如你想报某所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又想报这所大学的英语专业,这就得算两个不同的志愿,分别占40个志愿里的两个名额。哪怕是同一所学校,只要选的专业不一样,就会占用不同的志愿位置,40个志愿里自然会有同一学校的多个名额,不是40个学校。
还有“院校专业组”模式,很多省份现在都在用这种方式。一所学校会根据专业的学科类别、录取分数等,分成好几个专业组。比如某理工大学会分“工科专业组1(含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科专业组2(含机械、土木)”,这两个专业组虽然都属于这所理工大学,但报的时候得算两个不同的志愿。要是40个志愿里选了几所学校的多个专业组,那实际涉及的学校数量肯定就少于40个了。
填40个志愿的时候,大家得合理分配志愿梯度,别一股脑全填分数高的或者全填稳的。前面可以放几个比自己高考分数稍高一点的志愿,这些学校往年录取分比自己分数高几分,但不是高太多,说不定今年报考人数少,就有机会冲进去;
中间大部分志愿要选录取分和自己分数匹配的学校专业,这些志愿录取概率大,能让自己心里有底;最后再放几个分数明显低于自己的志愿,作为保底,防止前面的志愿都没录上,导致滑档,毕竟40个志愿的数量足够大家做好梯度安排。
选志愿的时候别只盯着学校名气,还要多考虑专业和自己的发展需求。有的学校整体排名不错,但你想学的专业在该校可能不是优势学科,师资和就业资源都一般;而另一所排名稍低的学校,该专业却是王牌,在行业内认可度很高,毕业找工作反而更有优势。
还有,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录取分也可能差不少,填的时候要留意目标专业的往年录取分,别因为专业分数没达到而被退档,这样就太可惜了,毕竟选对专业对以后的职业发展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