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上海的招生专业选科具体要求根据专业组划分有所明确。如果你有报考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在上海招生专业的想法,除了关注选科要求,还需要留意招生计划人数和录取分数线等信息。最终招生专业目录、各专业招生多少人、专业与选科要求等情况,要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官网发布为准。
年份 | 大学名称 | 办学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选科要求 |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金融工程 | 20302 | 物理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教育技术学 | 40104 | 物理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学前教育 | 40106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汉语言文学 | 50101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汉语国际教育 | 50103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中国语言与文化 | 50108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数字人文 | 50110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英语 | 50201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网络与新媒体 | 50306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机械工程 | 80201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车辆工程 | 80207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汽车服务工程 | 80208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智能制造工程 | 80213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80601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人工智能 | 80717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机器人工程 | 80803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智能装备与系统 | 80806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软件工程 | 80902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网络工程 | 80903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土木工程 | 81001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印刷工程 | 81703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康复治疗学 | 101005 | 物理+化学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护理学 | 101101 | 生物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工程管理 | 120103 | 物理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工程造价 | 120105 | 物理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工商管理 | 120201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会计学 | 120203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国际商务 | 120205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人力资源管理 | 120206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健康服务与管理 | 120410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物流工程 | 120602 | 物理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旅游管理 | 120901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酒店管理 | 120902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视觉传达设计 | 130502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环境设计 | 130503 | 不限 |
2027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本科 | 数字媒体艺术 | 130508 | 不限 |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前身为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2000年经青岛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筹建;200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秉承“文明、博学、实践、创新”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了“行校共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