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在上海招生的专业选科要求不同对应不同专业。其中,物理+化学组专业多为理工科类,对学科基础要求较高;不限组专业涵盖人文社科等领域,选科灵活性更大。以根据自己的选科情况和兴趣,看看南京理工大学的这些专业有没有适合你的。
年份 | 大学名称 | 办学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选科要求 |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经济学类 | 201 | 物理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金融学 | 20301 | 物理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20401 | 物理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法学 | 30101 | 历史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社会工作 | 30302 | 历史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0504 | 政治+历史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英语 | 50201 | 历史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日语 | 50207 | 历史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语言学 | 502100 | 历史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数学类 | 7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701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701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应用物理学 | 702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应用化学 | 703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应用统计学 | 712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工程力学 | 801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机械类 | 8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机械工程 | 802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080201H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8020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工业设计 | 80205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工业设计(中外合作办学) | 080205H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车辆工程 | 80207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智能制造工程 | 8021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803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材料类 | 804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804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080401H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材料物理 | 804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材料化学 | 8040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80407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8041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能源动力类 | 805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805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8050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806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806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电子信息类 | 807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 | 807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807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通信工程 | 8070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80704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80705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自动化类 | 808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自动化 | 808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 808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机器人工程 | 8080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计算机类 | 809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809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软件工程 | 809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80907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80910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网络空间安全 | 8091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土木工程 | 810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810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化工与制药类 | 81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813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制药工程 | 813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 820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兵器类 | 82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武器系统与工程 | 821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武器发射工程 | 821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 82103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 82104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 | 82105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822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825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环境工程 | 82502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安全工程 | 829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生物工程 | 830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120108 | 物理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工商管理类 | 1202 | 物理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会计学 | 120203 | 物理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人力资源管理 | 120206 | 物理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公共事业管理 | 120401 | 历史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工业工程 | 120701 | 物理+化学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设计学类 | 1305 | 不限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视觉传达设计 | 130502 | 不限 |
2027 | 南京理工大学 | 本科 | 环境设计 | 130503 | 不限 |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王泽山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学校成为工信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高校。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围绕陆海空天信融合发展,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