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在湖北招生专业的选科要求,和专业的特点、培养方向息息相关。选科要求为“物+不限”,也就是说只要选了物理,另外两科选什么都行。选科要求为“物+化”,这意味着考生必须选考物理和化学才能报考这些专业。选科要求为“史+不限”,即选了历史,另外两科任选,选科要求为“史+政”,考生需要选考历史和政治才能报考。
年份 | 大学名称 | 办学层次 | 首选科目 | 专业名称 | 专业代码 | 选科要求 |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经济学类 | 201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 | 020401H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法学 | 30101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体育教育 | 40201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运动训练 | 40202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40204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法语 | 50204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公共管理类 | 1204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旅游管理类 | 1209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历史学类 | 601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历史 | 地理科学类 | 705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经济学类 | 201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外合作办学) | 020401H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法学 | 30101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体育教育 | 40201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运动训练 | 40202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40204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法语 | 50204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公共管理类 | 1204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旅游管理类 | 1209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经济统计学 | 20102 | 不限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数学类 | 701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化学类 | 703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生物科学 | 71001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80714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计算机类 | 809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软件工程 | 80902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网络工程 | 80903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土木工程 | 81001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测绘工程 | 81201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81301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临床医学类 | 1002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药学 | 100701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中药学 | 100801 | 化学 |
2027 | 河南大学 | 本科 | 物理 | 地理科学类 | 705 | 化学 |
河南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首任校长为林伯襄先生,校园选建于河南贡院 旧址之上。后历经中州大学 、 国立开封中山大学 ( 又称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省立河南大学 等阶段 ,1942年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 。 1952年院系调整 ,部分院系或独立建校或并入兄弟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 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 校名。 2008年10月,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7年9月,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2月,学校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113年来,学校恪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和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培养70多万名各类人才,为教育振兴、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