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最大特点是“中西融合”。通常来说,国内课程占40%到60%,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国外课程占比40%到60%,由外方高校提供教材和教学大纲,部分课程由外教授课。语言与通识课包括综合英语、雅思强化培训、西方文化、论文写作指导等。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需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
根据中国教育部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贯彻中国的教育方针,其中包括思政教育。思政课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仅设有专门的思政课程,还通过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必修的思政课程,还会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等,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覆盖。
此外,根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修订稿)》,申请学士学位需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包括思政类课程等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不学习思政课程将无法达到学位授予要求,通常不能获得中外合作办学的学位。
语言强化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通常设置在项目的第一年。课程包括英语精读、英语词汇、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以便适应后续的专业课程和海外学习环境。部分项目还会根据合作国家开设小语种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心理学与生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为学生提供深入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例如,商科类课程可能涉及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艺术设计类课程可能包括动画概论、视听语言等。
专业核心课程:这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如金融学专业会有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物流管理专业会有现代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实务等课程。
引进国外课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会引进国外合作院校的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确保学生在国内能够接受到与国外相同或相近的教育内容。这些课程通常由外籍教师或受过国际培训的教师授课,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授课,使用国际通用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跨学科课程:设置跨学科课程,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社会科学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训、案例分析、企业实习等,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增强职业竞争力。
文化交流课程:如跨文化沟通、国际关系、全球化与文化交流等,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