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就业协议”成为许多高校毕业生的焦虑源头。不少学生反映,学校通过班会强调、辅导员约谈、甚至与毕业手续挂钩等方式反复催促签订就业协议,这让尚未找到合适工作、或对协议条款存疑的毕业生倍感压力。面对这种情况,盲目妥协或强硬抗拒都非良策,唯有读懂背后逻辑、掌握应对方法,才能维护自身权益。
面对学校的催签压力,毕业生应保持冷静,通过“沟通+核查+维权”的三步走策略理性应对,既不激化矛盾,也不放弃自身权益。
在沟通层面,要主动对接,坦诚表达诉求。若尚未找到合适工作,可主动向辅导员说明求职进展、明确职业规划,例如“目前已收到两家公司的面试通知,预计两周内有结果,希望能延后提交协议”。多数辅导员在了解具体情况后,会给予一定缓冲期。若遭遇“不签协议就不给毕业证”等不合理要求,需明确告知对方:毕业证发放与就业状况无法律关联,这种威胁属违规操作。
在协议核查层面,要守住权益底线,拒绝“虚假签约”。部分学校可能建议学生与熟人公司“挂名签约”,承诺“后续可解除协议”。但需警惕:就业协议会纳入官方就业统计,若后续未及时解除,可能影响考公、考研的“应届生身份”;更有甚者,虚假签约可能被认定为“骗取就业扶持政策”,存在法律风险。对于真实offer,签约前需核对薪资、社保、试用期等核心条款,模糊表述需要求用人单位书面补充。
在维权层面,要保留证据,及时申诉。若学校以“缓发毕业证”“扣发档案”等方式逼迫签约,需留存通话录音、聊天记录、书面通知等证据,可向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如省教育厅学生处)投诉。
学校对就业协议的“执着”,并非单纯针对学生个体的“催逼”,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当其冲的是就业率考核压力。就业率是教育部门评估高校办学质量、专业设置合理性的核心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资格、资源分配乃至社会声誉。尤其对于应用型高校或就业竞争力较弱的专业,高就业率更是“生存线”,这使得学校天然存在推动学生尽快签约的动力。
部分高校存在流程管理惯性。就业协议作为传统就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承载着统计就业去向、转接档案户口等功能。一些辅导员受工作考核指标影响,会将催签协议作为核心工作任务,甚至出现“重签约、轻质量”的倾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