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在辽宁招生中,历史组和物理组的录取分数线及位次有所不同。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7分,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翻译)613分、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616分、经济学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617分、历史学619分、法学类[法学、法学(涉外法治)]625分、教育学610分,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0分,其中统计学类(统计学、应用统计学)618分、纳米材料与技术618分、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623分、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619分、信息与计算科学619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570分。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存在差异,以下是中央民族大学在辽宁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及相关信息。
院校代号 | 院校名称 | 专业代号 | 专业名称 | 分数线 |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45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577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91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607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0 | 教育学 | 610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5 | 社会学类(社会学、社会工作) | 611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6 |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 611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3 | 汉语国际教育 | 612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7 | 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翻译) | 613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4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 | 614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5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616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1 | 哲学类(哲学、宗教学) | 616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2 | 经济学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617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6 | 民族学 | 618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9 | 历史学 | 619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2 | 汉语言文学 | 624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3 | 法学类[法学、法学(涉外法治)] | 625 |
院校代号 | 院校名称 | 专业代号 | 专业名称 | 分数线 |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45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 570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60 | 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 | 587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61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595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8 | 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态学) | 609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91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610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9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化学) | 612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2 | 经济学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613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3 | 纳米材料与技术 | 618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2 | 统计学类(统计学、应用统计学) | 618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1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619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35 |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619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4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620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23 | 法学类[法学、法学(涉外法治)] | 623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5 | 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 | 623 |
52 | 中央民族大学 | 56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624 |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共建高校。学校前身为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学校现有海淀、丰台、海南三校区,建成了“一校三址”办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