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全国多数省份已实施新高考赋分制度,将选考科目成绩按等级比例转换为赋分成绩,旨在解决不同科目难度差异带来的分数不公平问题。然而,赋分制度并非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其“按位次赋分”的核心逻辑,使得部分学生在分数转换中可能面临优势缩水或劣势放大的情况。
成绩波动大、排名不稳定的学生在赋分中风险较高。这类学生可能某次考试原始分较高,但因同科目其他考生发挥更好,导致位次下滑,赋分结果不及预期;反之,若原始分偏低但同科目整体表现更差,也可能“意外”获得较高赋分,但这种偶然性难以把控。
应对策略:通过高频模拟训练稳定答题状态,减少非知识性失误,同时重点提升中档题正确率,确保在多数考生竞争的“中间区间”占据稳定位次。
选择“小众但竞争激烈”科目或“大众但尾部竞争”的学生易受赋分挤压。部分看似选考人数少的科目(如化学、物理),因学霸集中导致“内卷严重”,中等水平学生赋分易被压低;而选考人数多的科目(如地理、历史),尾部考生(原始分排名后20%)因等级比例限制,赋分可能被固定在较低区间(30-45分),提升空间有限。
目前高考赋分主要采用“3+1+2”或“3+3”模式,选考科目赋分范围均为100分,转换方法为“原始分→等级→赋分”三步。以“3+1+2”模式下的湖北、湖南等省份为例,2026年赋分规则保持稳定:将某选考科目全省考生的原始分从高到低排序,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占比分别为15%、35%、35%、13%、2%;再将各等级内的原始分区间转换为对应的赋分区间,A等级对应86-100分,B等级对应71-85分,C等级对应56-70分,D等级对应41-55分,E等级对应30-40分。
赋分的本质是“竞争位次决定分数”,而非原始分的绝对高低。同一原始分在不同科目、不同年份的赋分结果可能差异显著,核心取决于该科目当年的考生整体水平和竞争激烈程度。
2025年浙江高考数据显示,地理科目因选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原始分80分仅能赋分76分;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少、整体分数偏低,原始分75分即可赋分82分。这种“科目竞争差异”是赋分制度下考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