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在贵州的录取分数线因选考科目物理类/历史类和专业差异呈现明显不同。其中长沙理工大学物理类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19分位次为39369位;物理类会计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72分位次为14843位;历史类新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73分位次为4866位;物理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87分位次为10163位;物理类物流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55分位次为21030位;物理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58分位次为20007位;物理类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49分位次为23732位;物理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为606分位次为5815位等。如果考生和家长准备报考长沙理工大学,可以多关注一下长沙理工大学最新的招生政策和动态。
选科招生类型 | 院校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 | 分数线 | 位次 |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1 | 会计学 | 572 | 14843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2 | 建筑学 | 522 | 37538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3 | 英语 | 552 | 22544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4 | 应用化学 | 557 | 20478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5 | 工程力学 | 567 | 16582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6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87 | 10163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7 | 车辆工程 | 577 | 13224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8 | 智能制造工程 | 581 | 12030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09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62 | 18503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584 | 10991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1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584 | 11131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2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606 | 5815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3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89 | 9745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4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585 | 10710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5 | 土木工程 | 519 | 39369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6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535 | 30620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7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529 | 33758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8 | 智能建造 | 565 | 17433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19 | 水利水电工程 | 561 | 18748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0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571 | 15084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1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58 | 20007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2 | 轻化工程 | 558 | 19936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3 | 交通运输 | 574 | 14132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4 | 交通工程 | 564 | 17505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5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549 | 23732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6 | 物流工程 | 555 | 21030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7 | 自动化 | 589 | 9828 |
物理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528 | 土木工程(创新班) | 548 | 24183 |
历史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101 | 新闻学 | 573 | 4866 |
历史类 | 长沙理工大学 | 102 | 会计学 | 594 | 2674 |
请注意:表格里仅包含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并非2025年长沙理工大学全部专业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如果想查看所有2025年长沙理工大学在贵州专业录取分数及最低位次,请前往高考志愿获取完整信息,含有加分和降分。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设有21个教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500余人。自建校以来,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多年连续保持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淀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