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贵州的录取分数线因选考科目物理类/历史类和专业差异呈现明显不同。其中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物理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82分位次为66045位;物理类物联网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05分位次为48605位;艺术类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87分;物理类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06分位次为47818位;历史类市场营销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01分位次为21450位;物理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12分位次为44278位;物理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22分位次为37643位;物理类通信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03分位次为50341位等。如果考生和家长准备报考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可以多关注一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最新的招生政策和动态。
选科招生类型 | 院校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 | 分数线 | 位次 |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1 | 工业工程 | 500 | 52194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2 | 物流工程 | 488 | 61496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3 | 商务英语 | 478 | 70168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4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82 | 66045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5 | 通信工程 | 503 | 50341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6 | 物联网工程 | 505 | 48605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7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497 | 54097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8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505 | 48729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09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97 | 54170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0 | 车辆工程 | 498 | 53471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1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520 | 39148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2 | 机械电子工程 | 505 | 48882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3 |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 509 | 45815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4 | 自动化 | 506 | 47818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5 | 电子信息工程 | 522 | 37643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6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512 | 44278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16 | 41330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8 | 数字媒体技术 | 498 | 54029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19 |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 | 499 | 52977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20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511 | 44915 |
物理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521 | 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481 | 67143 |
历史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101 | 人力资源管理 | 511 | 18007 |
历史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102 | 财务管理 | 528 | 13065 |
历史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103 | 物流管理 | 509 | 18563 |
历史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104 | 市场营销 | 501 | 21450 |
历史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105 | 商务英语 | 504 | 20191 |
艺术类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A01 |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487 | - |
请注意:表格里仅包含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并非2025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全部专业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如果想查看所有2025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贵州专业录取分数及最低位次,请前往高考志愿获取完整信息,含有加分和降分。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创办于1979年,曾隶属于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4月,学校划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201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129人,其中本科生22002人。
办学思路
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区域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增强办学实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办学能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以服务与贡献拓展办学资源,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