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贵州的录取分数线因选考科目物理类/历史类和专业差异呈现明显不同。其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物理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77分位次为70763位;物理类酒店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73分位次为74255位;物理类职业卫生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79分位次为68938位;历史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58分位次为7017位;物理类法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42分位次为27091位;物理类劳动经济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97分位次为54698位;历史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52分位次为8040位;物理类行政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08分位次为46886位等。如果考生和家长准备报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可以多关注一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新的招生政策和动态。
选科招生类型 | 院校名称 | 专业代码 | 专业 | 分数线 | 位次 |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1 | 人力资源管理 | 492 | 58246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2 | 法学 | 542 | 27091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3 | 劳动经济学 | 497 | 54698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499 | 52673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5 | 行政管理 | 508 | 46886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6 | 酒店管理 | 473 | 74255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7 | 戏剧影视文学 | 477 | 70763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8 | 旅游管理 | 472 | 75393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09 | 应用统计学 | 492 | 57883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10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03 | 50062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11 | 安全工程 | 489 | 60742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12 | 职业卫生工程 | 479 | 68938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13 | 人力资源管理(国家专项计划) | 502 | 51151 |
物理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514 | 财务管理(国家专项计划) | 519 | 39817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1 | 法学 | 580 | 4039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2 | 人力资源管理 | 546 | 9108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3 | 劳动关系 | 578 | 4324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4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550 | 8434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5 | 劳动经济学 | 532 | 12103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6 | 汉语言文学 | 552 | 8040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7 | 新闻学 | 545 | 9351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8 | 行政管理 | 537 | 11060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09 | 酒店管理 | 518 | 15867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0 | 戏剧影视文学 | 517 | 16002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1 | 旅游管理 | 526 | 13556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2 | 思想政治教育 | 541 | 10127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3 | 工会学 | 540 | 10287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4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558 | 7017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5 | 人力资源管理 (国家专项计划) | 546 | 9092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6 | 财务管理(国家专项计划) | 538 | 10756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7 | 工会学(国家专项计划) | 530 | 12519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8 |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国家专项计划) | 544 | 9456 |
历史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 119 | 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专项计划) | 538 | 10811 |
请注意:表格里仅包含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并非202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部专业录取分数线及最低位次,如果想查看所有2025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贵州专业录取分数及最低位次,请前往高考志愿获取完整信息,含有加分和降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高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39年3月成立的延安工人学校。1939年6月,延安工人学校和陕北公学、安吴堡青训班、鲁迅艺术学院合并组成华北联合大学。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在张家口成立。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中国工运学院,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2年,开展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正式印发。2018年,开始在香港地区招收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3个专业研究生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工作。2022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支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意见》,更加坚定了全校师生建设特色一流大学的信心,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2024年3月,加入“延河高校人才培养联盟”,秉承“延安根、延河魂”共同精神源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应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