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差异较大,具体分数线与位次因省份、选科组合及招生类型而有所不同。其中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97910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63340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安徽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3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22231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4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27923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9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67642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6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57543等。以下来高考小编汇总部分省份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对应位次信息,供参考。
江苏: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专科批 | 486 | 54407 | (01)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专科批 | 471 | 197910 | (03)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7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97910
河北: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专科批 | 461 | 75757 | -- | -- |
专科批 | 428 | 263340 | -- | --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63340
安徽: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专科批 | 454 | 56206 | (001)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专科批 | 436 | 222231 | (001)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安徽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3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22231
浙江: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普通类二段 | 442 | 227923 | -- | --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42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227923
湖北: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专科批 | 431 | 55818 | (01)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专科批 | 399 | 167642 | (0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9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67642
广东: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专科批 | 426 | 131803 | (503)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专科批 | 369 | 357543 | (504)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广东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36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57543
山东: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普通类二段 | 426 | 367153 | -- | --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山东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26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67153
新疆: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专科批 | 281 | -- | -- | -- |
专科批 | 238 | -- | -- | -- |
2025年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疆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38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职(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校。2004年由无锡市干部学校、江南学院旅游经贸分院、无锡市职工大学、无锡市轻工职工大学和无锡市城建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又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合并办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成立的江苏官立第三师范学堂。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照《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办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以“弘毅”为校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生命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特色鲜明、体制创新、服务卓越的地方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