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6年高考的临近,艺术类考生在专注专业集训的同时,也需明确文化课考试科目及要求。近年来,艺术类高考文化课分数线逐年提高,科目设置与普通文理生基本一致,但不同高考模式下的科目组合存在差异。2026年全国各省将全面实行“新高考”或延续传统高考模式,两类模式下的文化课科目设置各有特点。

2026年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科目设置,主要取决于考生所在省份实行的高考模式,目前全国分为“传统高考文理分科模式”和“新高考‘3+1+2’模式”两类,仅有少数省份仍保留传统模式。
传统高考模式主要在部分西部省份实行,艺术类考生需在“文科”或“理科”中选择一类报考。艺术类文科考生的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历史、地理、政治),四门科目总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文科综合300分;艺术类理科考生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分值与文科相同。
新高考“3+1+2”模式已在全国大部分省份推广,是2026年艺术类考生的主流考试模式。其中“3”为必考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每科满分150分,总分450分,所有考生统一试卷;“1”为首选科目,考生需在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满分100分,采用原始分计入总分;“2”为再选科目,考生需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选择2门,每科满分100分,采用等级赋分制计入总分。
明确科目设置后,艺术类考生需结合自身专业集训安排,制定科学的文化课备考计划,避免出现“重专业、轻文化”的失衡情况。
必考科目优先突破。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总分占比达60%,是备考的重中之重。语文科目需注重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议论文写作可结合艺术感悟积累素材;数学科目应聚焦基础题型,放弃难度过高的压轴题,确保集合、函数、概率等基础知识点的得分率;外语科目需坚持每天背诵单词、练习听力,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语感,避免因长期专业集训导致语言能力退化。
选考科目合理搭配。在“3+1+2”模式下,艺术生选考科目应遵循“优势优先、兼顾专业”的原则。首选科目若选择历史,需加强对历史事件时间线和逻辑关系的梳理;若选择物理,则重点掌握力学、电学等基础模块。再选科目建议选择记忆性较强、得分难度较低的思想政治或地理,减少与专业集训的时间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