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都想知道2026年河北高考考多少分能上青岛黄海学院?因为青岛黄海学院录取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受到招生计划、报考人数及专业热度等因素影响,预计2026年高考最低226分能上。其中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录取分数线为312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录取分数线为297分、空中乘务专业录取分数线为256分、人工智能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91分、学前教育专业录取分数线为306分等,具体专业和分数线如下:

1、青岛黄海学院在河北首选物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94分
2、青岛黄海学院在河北首选物理车辆工程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92分
3、青岛黄海学院在河北首选历史空中乘务专业最低录取分为256分
4、青岛黄海学院在河北首选历史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最低录取分为321分
| 院校名称 | 首选科目 | 专业代号 | 专业名称 | 分数线 |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13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94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14 | 车辆工程 | 492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15 | 智能制造工程 | 492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1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96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17 | 电子信息工程 | 496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18 | 人工智能 | 491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19 | 机器人工程 | 491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0 | 工业智能 | 489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96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2 | 物联网工程 | 492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3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90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4 | 土木工程 | 472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5 | 智能建造 | 487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6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491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7 | 护理学 | 495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8 | 工程管理 | 488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29 | 工程造价 | 487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0 | 会计学 | 500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 474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3 | 建筑工程技术 | 297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5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384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6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380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7 | 大数据技术 | 226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8 | 护理 | 227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39 | 康复治疗技术 | 290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40 | 大数据与会计 | 312 |
| 青岛黄海学院 | 物理 | 41 | 学前教育 | 306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7 | 空中乘务 | 256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8 | 大数据与财务管理 | 321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9 | 大数据与会计 | 343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10 | 电子商务 | 274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11 | 早期教育 | 297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12 | 学前教育 | 273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1 | 学前教育 | 490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2 | 汉语言文学 | 509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3 | 会计学 | 506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4 | 财务管理 | 505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5 | 国际商务 | 491 |
| 青岛黄海学院 | 历史 | 6 | 物流管理 | 495 |
请注意:表格里仅包含部分专业组的录取分数线,并非2025年青岛黄海学院全部专业录取分数线,如果想查看所有2025年青岛黄海学院在河北专业组录取分数,请前往高考志愿获取完整信息。
青岛黄海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为1996年建立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职工培训学校,2003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7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2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2023年获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办学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发展战略,秉持“知行合一”校训,践行“惟德惟能、止于至善”校风,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大国工匠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四文化融合育人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民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