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都想知道2026年辽宁高考考多少分能上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因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录取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受到招生计划、报考人数及专业热度等因素影响,预计2026年高考最低409分能上。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17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38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43分、虚拟现实技术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22分、工商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55分等,具体专业和分数线如下:

1、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辽宁首选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54分
2、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辽宁首选物理软件工程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46分
3、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辽宁首选历史工商管理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55分
4、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辽宁首选历史市场营销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41分
| 招生院校 | 首选科目 | 专业编号 | 招生专业 | 录取分 |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3C | 工商管理 | 45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3D | 市场营销 | 441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3F | 物流管理 | 438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3G | 跨境电子商务 | 45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5A | 英语 | 441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5B | 日语 | 440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6A | 广播电视学 | 44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6C | 网络与新媒体 | 46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A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54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B | 软件工程 | 44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C | 网络工程 | 440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D | 数字媒体技术 | 438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E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41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F | 虚拟现实技术 | 42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A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5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B | 电子信息工程 | 43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C | 通信工程 | 430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D | 自动化 | 44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E | 物联网工程 | 43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A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24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B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44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C | 工商管理 | 43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D | 市场营销 | 41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F | 物流管理 | 437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G | 跨境电子商务 | 444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4A | 土木工程 | 410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4B | 测绘工程 | 409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4C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 41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4D | 建筑学 | 431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4E | 风景园林 | 414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4G | 工程造价 | 417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5A | 英语 | 43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5B | 日语 | 42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6A | 广播电视学 | 418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6C | 网络与新媒体 | 456 |
请注意:表格里仅包含部分专业组的录取分数线,并非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全部专业录取分数线,如果想查看所有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辽宁专业录取分数,请前往高考志愿获取完整信息。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型本科层次高等院校。目前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6个分院,3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优良学风建设,面向学生,服务社会,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发现挖掘学生个人优势,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坚持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坚持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新模式两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