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都想知道2026年重庆高考考多少分能上长沙理工大学?因为长沙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受到招生计划、报考人数及专业热度等因素影响,预计2026年高考最低502分能上。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64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为613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99分、工程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46分、法学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69分等,具体专业和分数线如下:

1、长沙理工大学在重庆首选物理财务管理专业最低录取分为564分
2、长沙理工大学在重庆首选物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低录取分为565分
3、长沙理工大学在重庆首选历史会计学专业最低录取分为576分
4、长沙理工大学在重庆首选历史法学专业最低录取分为569分
| 院校名称 | 首选科目 | 专业名称 | 招生类型 | 录取分 |
|---|---|---|---|---|
| 长沙理工大学 | 历史 | 会计学 | - | 576 |
| 长沙理工大学 | 历史 | 法学 | - | 569 |
| 长沙理工大学 | 历史 | 汉语言文学 | - | 567 |
| 长沙理工大学 | 历史 | 英语 | - | 547 |
| 长沙理工大学 | 历史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 553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财务管理 | - | 564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 56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环境工程 | - | 54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生物工程 | - | 558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工程力学 | - | 56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土木工程 | - | 53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土木工程 | (中外合作办学) | 502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建筑学 | - | 52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 58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 | 58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自动化 | - | 595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 | 546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 613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电子信息工程 | - | 598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通信工程 | - | 59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 600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 | 54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工程管理 | - | 546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水利水电工程 | - | 57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 | 564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中外合作办学) | 554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数字经济 | - | 560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 | 580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 | 604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智能建造 | - | 561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 58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智能制造工程 | - | 577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交通运输 | - | 57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应用化学 | - | 557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轻化工程 | - | 552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 556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 | 56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创新班) | 599 |
| 长沙理工大学 | 物理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 | 550 |
请注意:表格里仅包含部分专业组的录取分数线,并非2025年长沙理工大学全部专业录取分数线,如果想查看所有2025年长沙理工大学在重庆专业录取分数,请前往高考志愿获取完整信息。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设有21个教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6500余人。自建校以来,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多年连续保持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淀了“博学、力行、守正、拓新”的校训精神和大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