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考生都想知道2026年河北高考考多少分能上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因为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录取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受到招生计划、报考人数及专业热度等因素影响,预计2026年高考最低466分能上。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02分、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录取分数线为501分、日语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66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87分、网络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为493分等,具体专业和分数线如下:

1、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河北首选物理英语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77分
2、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河北首选物理日语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66分
3、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河北首选历史英语专业最低录取分为496分
4、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河北首选历史日语专业最低录取分为500分
| 院校名称 | 首选科目 | 专业代号 | 专业名称 | 分数线 |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9 | 英语 | 477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0 | 日语 | 46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1 | 广播电视学 | 47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2 | 网络与新媒体 | 500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3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0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4 | 电子信息工程 | 49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5 | 通信工程 | 49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6 | 自动化 | 49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0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8 | 软件工程 | 49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19 | 网络工程 | 49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0 | 物联网工程 | 49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1 | 数字媒体技术 | 49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2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494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3 | 虚拟现实技术 | 48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4 | 土木工程 | 482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5 | 测绘工程 | 474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6 |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 481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7 | 建筑学 | 47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8 | 风景园林 | 477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29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487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0 | 工程造价 | 469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1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491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2 | 工商管理 | 487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3 | 市场营销 | 494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4 | 物流管理 | 478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物理 | 35 | 跨境电子商务 | 505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1 | 英语 | 496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2 | 日语 | 500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3 | 广播电视学 | 497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4 | 网络与新媒体 | 51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5 | 工商管理 | 500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6 | 市场营销 | 499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7 | 物流管理 | 503 |
|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 历史 | 8 | 跨境电子商务 | 501 |
请注意:表格里仅包含部分专业组的录取分数线,并非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全部专业录取分数线,如果想查看所有2025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在河北专业组录取分数,请前往高考志愿获取完整信息。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3月,地处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学院是以工学为主,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型本科层次高等院校。目前设有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6个分院,3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学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注重优良学风建设,面向学生,服务社会,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寻个性化培养的有效途径。发现挖掘学生个人优势,尊重学生的优良个性,强化个人优势培养。坚持学生个人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坚持个性培养与共性培养的有机结合。学院教育教学新模式两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