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理工学院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同时也不是双一流院校。贵州理工学院2025年在贵州录取分数线在443分和506分之间。贵州理工学院2025年在贵州智能采矿工程招生人数为108人,材料科学与工程招生人数为106人。以下是贵州理工学院的详细介绍:

贵州理工学院虽然不属于985、211大学,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表现的非常好。根据数据显示贵州理工学院的就业率高达92%,用人单位对贵州理工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及未来继续招聘贵州理工学院毕业生的意愿均超过98%。
| 省份 | 批次 | 科类 | 招生类型 | 专业组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贵州 | 本科批 | 物理类 | 普通类 | - | 455 | 91641 |
| 贵州 | 本科批 | 物理类 | 民族班 | - | 456 | 90526 |
| 贵州 | 本科批 | 物理类 | 地方专项计划 | - | 452 | 94384 |
| 贵州 | 本科批 | 物理类 | 国家专项计划 | - | 452 | 94764 |
| 贵州 | 本科批 | 物理类 | 中外合作办学 | - | 443 | 103724 |
| 贵州 | 本科批 | 历史类 | 普通类 | - | 506 | 19408 |
| 省份 | 专业名称 | 计划招生数 | 学制 | 学费 |
|---|---|---|---|---|
| 贵州 | 智能采矿工程 | 10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106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95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90 | 四年 | 24000 |
| 贵州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70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70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网络工程 | 69 | 四年 | 10000 |
| 贵州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69 | 四年 | 10000 |
| 贵州 | 地质工程 | 69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应用统计学 | 6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机械电子工程 | 6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制药工程 | 6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6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交通工程 | 67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67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自动化 | 67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安全工程 | 67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66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64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49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工程管理 | 49 | 四年 | 4100 |
| 贵州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水利水电工程 | 4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英语 | 48 | 四年 | 4100 |
| 贵州 | 智能制造工程 | 36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建筑学 | 36 | 五年 | 4200 |
| 贵州 | 交通运输 | 31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31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网络空间安全 | 31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酿酒工程 | 31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应用物理学 | 29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生物制药 | 29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2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环境工程 | 2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土木工程 | 28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飞行器动力工程 | 27 | 四年 | 4200 |
| 贵州 | 工程造价 | 25 | 四年 | 4100 |
| 贵州 | 投资学 | 19 | 四年 | 4100 |
贵州理工学院于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是应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等为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理工类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坚持“特色创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重工厚理、强管兴文、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思路,探索和构建“学科-专业-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一体化建设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