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建筑大学既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同时也不是双一流院校。沈阳建筑大学2025年在辽宁录取分数线在448分和520分之间。沈阳建筑大学2025年在辽宁英语招生人数为15人,土木工程招生人数为108人。以下是沈阳建筑大学的详细介绍:

沈阳建筑大学虽然不属于985、211大学,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表现的非常好。根据数据显示沈阳建筑大学的就业率高达92%,用人单位对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及未来继续招聘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生的意愿均超过98%。
| 省份 | 批次 | 科类 | 招生类型 | 专业组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辽宁 | 本科批 | 物理类 | 普通类 | - | 474 | 69565 |
| 辽宁 | 本科批 | 物理类 | 高校专项计划 | - | 471 | 71067 |
| 辽宁 | 本科批 | 物理类 | 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项目 | - | 461 | 76197 |
| 辽宁 | 本科批 | 物理类 | 中外合作办学 | - | 448 | 82763 |
| 辽宁 | 本科批 | 历史类 | 普通类 | - | 520 | 11526 |
| 省份 | 专业名称 | 计划招生数 | 学制 | 学费 |
|---|---|---|---|---|
| 辽宁 | 英语 | 15 | 四年 | 4800 |
| 辽宁 | 土木工程 | 108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67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64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机械工程 | 60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工程造价 | 55 | 四年 | 50000 |
| 辽宁 | 智能制造工程 | 55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51 | 四年 | 50000 |
| 辽宁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51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工程管理 | 50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49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45 | 四年 | 25000 |
| 辽宁 | 测绘工程 | 45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5 | 四年 | 25000 |
| 辽宁 | 建筑学 | 40 | 五年 | 5200 |
| 辽宁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37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 35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安全工程 | 34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通信工程 | 32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城乡规划 | 32 | 五年 | 5200 |
| 辽宁 | 智能建造 | 31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机械电子工程 | 30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29 | 四年 | 50000 |
| 辽宁 | 自动化 | 29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28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交通工程 | 28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环境工程 | 28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家具设计与工程 | 21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风景园林 | 19 | 五年 | 5200 |
| 辽宁 | 应急管理 | 18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18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土地资源管理 | 16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功能材料 | 15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人工智能 | 15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14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城市管理 | 14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14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工业设计 | 11 | 四年 | 5200 |
| 辽宁 | 会计学 | 10 | 四年 | 5200 |
沈阳建筑大学地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沈阳,位于风光秀美的浑河南岸。 学校是一所以建筑、土木等学科为特色和优势,以工为主,工、管、理、文、法、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原隶属于国家建设部,2000年在国家办学管理体制调整中划归辽宁省管理,2010年成为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诞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一所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伴随着共和国前进步伐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