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是211大学,同时也是双一流院校。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5年在北京录取分数线在612分和623分之间。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5年在北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招生人数为22人,通信工程招生人数为12人。以下是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的详细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是211大学,同时也是双一流院校,在国内高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数据显示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的就业率高达92%,用人单位对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及未来继续招聘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毕业生的意愿均超过98%。
| 省份 | 批次 | 科类 | 招生类型 | 专业组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
| 北京 | 本科批 | 综合 | 普通类 | (03) | 623 | 7249 |
| 北京 | 本科批 | 综合 | 普通类 | (02) | 619 | 7983 |
| 北京 | 本科批 | 综合 | 普通类 | (01) | 612 | 9327 |
| 省份 | 专业名称 | 计划招生数 | 学制 | 学费 |
|---|---|---|---|---|
| 北京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22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通信工程 | 12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1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能源动力类 | 9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自动化 | 7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 7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金融学 | 7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6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储能科学与工程 | 6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会计学 | 6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5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氢能科学与工程 | 5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工商管理 | 5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工程管理 | 5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4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网络空间安全 | 4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人工智能 | 4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网络与新媒体 | 4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法学 | 4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水利水电工程 | 3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3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软件工程 | 3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电子信息工程 | 3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应用化学 | 2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机械工程 | 2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行政管理 | 2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公共事业管理 | 2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供应链管理 | 2 | 四年 | 5000 |
| 北京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环境科学 | 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碳储科学与工程 | 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应用物理学 | 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 | 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机器人工程 | 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1 | 四年 | 5500 |
| 北京 | 翻译 | 1 | 四年 | 6000 |
| 北京 | 英语 | 1 | 四年 | 6000 |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曾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