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的学校代码是10512,这个代码在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可以查询到,在山西的招生代码是2166,在山东的招生代码是A512,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参考所在省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代码。

各省的招生代码可能会因招生要求、招生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院校代码是指全国各高校在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类似于学校的“身份证号”,用于查询学校信息。 以下是2024年湖北大学在各省院校标准代码,供2025年考生参考!
| 序号 | 省份 | 院校招生代码 |
|---|---|---|
| 1 | 山西 | 2166 |
| 2 | 山东 | A512 |
| 3 | 福建 | 2706 |
| 4 | 河南 | 2210 |
| 5 | 辽宁 | 0512 |
| 6 | 黑龙江 | 1938 |
| 7 | 上海 | 724 |
| 8 | 陕西 | 5014 |
| 9 | 广西 | 10512 |
| 10 | 浙江 | 4011 |
| 11 | 云南 | 4214 |
| 12 | 海南 | 1728 |
| 13 | 四川 | 4203 |
| 14 | 江苏 | 5209 |
| 15 | 新疆 | 1394 |
| 16 | 河北 | 0935 |
| 17 | 天津 | 0516 |
| 18 | 江西 | 2546 |
| 19 | 安徽 | 1635 |
| 20 | 重庆 | 4210 |
| 21 | 广东 | 10512 |
| 22 | 湖北 | C103 |
| 23 | 宁夏 | 4225 |
| 24 | 甘肃 | 2727 |
| 25 | 北京 | 4241 |
| 26 | 贵州 | 1025 |
| 27 | 湖南 | 4224 |
湖北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
湖北大学不同专业招生代码是不一样的,以下是2024年湖北大学各专业招生代码,以湖北为例:
| 序号 | 专业名称 | 专业招生代码 |
|---|---|---|
| 1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08 |
| 2 | 人工智能 | 44 |
| 3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23 |
| 4 | 会计学 | 18 |
| 5 | 信息安全 | 40 |
| 6 | 制药工程 | 83 |
| 7 | 化学 | 53 |
| 8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82 |
| 9 | 化学类 | 77 |
| 10 | 历史学 | 04 |
| 11 | 合成生物学 | 87 |
| 12 | 哲学 | 05 |
| 13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26 |
| 14 | 地理信息科学 | 24 |
| 15 | 地理科学 | 22 |
| 16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68 |
| 17 | 密码科学与技术 | 41 |
| 18 | 工商管理类 | 17 |
| 19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38 |
| 20 | 心理学 | 50 |
| 21 | 思想政治教育 | 25 |
| 22 | 教育学 | 01 |
| 23 | 教育技术学 | 46 |
| 24 | 数字经济 | 57 |
| 2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51 |
| 26 | 数学类 | 74 |
| 27 | 文化遗产 | 16 |
| 28 | 文物与博物馆学 | 15 |
| 29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81 |
| 30 | 新闻传播学类 | 13 |
| 31 | 旅游管理 | 21 |
| 32 | 日语 | 11 |
| 33 | 智能感知工程 | 42 |
| 34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92 |
| 35 | 材料类 | 80 |
| 36 | 档案学 | 20 |
| 37 | 汉语言文学 | 02 |
| 38 | 法学 | 07 |
| 39 | 法语 | 10 |
| 40 | 物理学 | 52 |
| 41 | 环境工程 | 84 |
| 42 | 生态学 | 79 |
| 43 | 生物工程 | 86 |
| 44 | 生物科学 | 54 |
| 45 | 生物科学类 | 78 |
| 46 | 电子信息工程 | 93 |
| 47 | 电子信息类 | 37 |
| 48 | 经济学类 | 06 |
| 49 | 考古学 | 14 |
| 50 | 英语 | 03 |
| 51 | 药学 | 88 |
| 52 | 葡萄牙语 | 12 |
| 53 | 行政管理 | 19 |
| 54 | 计算机类 | 36 |
| 55 | 软件工程 | 94 |
| 56 | 量子信息科学 | 76 |
| 57 |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 39 |
| 58 | 食品安全与检测 | 85 |
现有教师1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960余人,博士生导师196人,硕士生导师894人。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355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68人(次)、省市级人才28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