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4.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之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5.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① | 《山阴志》 |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
② | 《临安志》 |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
③ | 《四明志》 |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
④ | 《绍兴志》 |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
|
|
|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6.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被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8.《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9.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唐 | 宋 | 明 | 清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
|
|
|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0.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1.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1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3.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14.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5.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B.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
16.《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 )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17.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18.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 苏联 | 美国 | 其他国家 |
第一年 | 30 | 21 | 49 |
第二年 | 41.3 | 0.4 | 58.3 |
第三年 | 51.759 | 0.003 | 48.238 |
|
|
|
|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19.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21.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2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23.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②③①
24.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25.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在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26.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
27.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8.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 1870 | 1896~1900 | 1913 |
比例 | 78% | 74% | 72% |
|
|
|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9.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0.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正度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
3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3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权利和义务。本题注重抓关键词和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需要学生识记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2.答案:D
解析: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体现宗法制及影响,不符合题意;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符合题意。故选:D。依据题干,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宗法制。注意对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3.答案:B
解析: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的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故选:B。考查明清君王专制强化,重点对废丞相、设内阁知识点的掌握。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准确理解废丞相,设内阁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4.答案:B
解析: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明代还表现为建立特务组织、大兴文字狱、实行严峻的法制。明朝的严法重典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日趋衰弱的大势。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A项错误。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熟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等知识点。根据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可运用所学知识排除。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还需掌握其措施和影响。5.答案:B
解析:①中的关键信息有“书院”“学堂”“新军”“警察”,根据题目所给出的朝代,应该属于民国;②中的关键信息有“禁军”“科举”“坊市”,从中可以看出所列的朝代应该是宋朝;③中的关键信息是“本路蒙古学”,所以朝代应该是元朝;④中的信息有“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再加上前面三项的分析,不难得出④应该是当代。按照宋、元、民国、当代排序,B项正确。故选:B。本题考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元时期的政治文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本题考查的形式多样,题型较新颖。要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来判断朝代,所以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点时要懂得灵活运用。6.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要求具备运用所学分析理解题干的能力。【解答】A.本题主旨与官员特权无关,故排除A。B.本题主旨,与君主集权也无关,故排除B。C.唐代的科举制,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人的才学,故C正确。D.注重品德的是汉代的察举制,故D不正确。故选C。7.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B项明显错误。C、D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故选:A。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我国古代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等考点的理解。8.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故A排除;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关,正由于铁器牛耕的出现,才使一家一户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成为可能,并能有剩余,从而为政府的赋税提供保证,因此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工具革新的结果。9.答案:B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的理解。10.答案:A
解析:注意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清初”,那时的中国仍处于传统社会,不存在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故排除B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可联系“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知识点帮助判断),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外国货币涌入中国,并没有涉及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朝统治内容,故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外来货币涌入,这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出超明显,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可知正确选项为A项。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考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易错题,主要是对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知识的掌握不全面。中国对外贸易在当时领先世界,可以说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主要交易物是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销量极大,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也可联系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前,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这一知识点。11.答案:D
解析:A项是战国时的孟子的人性观,B项为战国时荀子的人性观,这说明它们都是古已有之的对人性的认识,不是“新的认识”,可排除A、B;材料中关键信息是有“宋明”,可排除C,可举出一反例,即明朝理学家(心学也是理学)王阳明就继承了孟子的人性善的观点,可排除C;那么正确选项为D.此外,可联系宋明理学的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家把伦理道德上升为宇宙哲学的高度,在方法论上,程朱理学主张向外(格物致知),陆王心学主张向内(发明本心),但目标都指向伦理道德,而伦理道德的本质是善,可进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D。故选:D。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考点是宋明理学。本题审题很关键,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新认识”,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12.答案:C
解析:“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由孔子编订的是《春秋》,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奠基。故A项错误。儒学传统并没有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而且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故D项说法明显错误。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C项正确,B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2)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13.答案:C
解析:明末思想家李贽把矛头指向封建礼教,反对“三纲五常”对人们的束缚,他的思想主张和行为被当时称之为“离经叛道”。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考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重点是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要求了解李贽的思想主张。分析明清思想家新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记忆与史料解读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理学日益保守僵化,新思想的出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认识明清的新思想还没有突破儒家思想的范畴。14.答案:A
解析: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①正确;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②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③正确;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④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主张以及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斯多亚学派。要求了解古代中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注意之间的异同。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涉及考点知识较多,要求了解掌握古代中国百家争鸣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古代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注意中西方之间在思想上的异同点。15.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核心内容信息“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来分析,与A吻合,故A正确。从材料可知正是通过铭文传达追忆祖先的情怀,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先从材料获取时空信息“西周”,自从商朝成熟的甲骨文的形成,中国并没有另类系统文字出现,之所以称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主要是因文字的载体不同,文字的书体不同,排除C。从材料信息看周时期青铜器作为祭祀祖先的礼器的作用与商以来并无变化,排除D。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适中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偏高。16.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外交由遭受列强的欺凌到逐渐有自己的主张,再到与列强平等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中国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主权丧失早在1840就已开始了,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不合史实,应排除。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实现,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历程。考查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严重危害(1840-1901)--外交失败(1919)--独立自主(1949)--重大胜利(1971)--洗雪国耻(1997)--伟大成就(21世纪)的历程。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破坏了传统,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AD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故选:B。本题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察近代的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比较认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18.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一致,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数据不一致,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有两方面作用,同时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企业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故B项错误。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故C项说法排除掉。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封闭性);(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落后性)(5)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脆弱性)2、评价;(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消极性: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20.答案:C
解析:本题的信息是“作为中国电影制作中心的上海,放映的外国影片要比北京和天津少,放映的国产片要比北京和天津多”,这说明国产片(电影拷贝)征收的国内流通税要比进口外国片征收的关税重,A、B、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影视事业发展的了解,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比较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2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甲午战后”“英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A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梁启超属于维新派,主张改良思想,故排除。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19世纪60、70年代,由早期维新派提出,代表人物如王韬和郑观应等。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中国近代历史思想解放主要历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22.答案:C
解析:1953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A项错误。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D项也是无关项。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相关知识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23.答案:C
解析:①的主题是“大跃进”,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由②中的“样板戏”“女民兵”可知其体现的是“文革”时期的文艺;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香港于1997年回归。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③①②④。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的识记,属基础题。2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的对外开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列宁时期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25.答案:C
解析:A项应发生在古代罗马,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材料并非突出“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如果成立的话,城邦不应批准公民自杀。故B项不符合。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恰恰不需要获得批准,D项不符合题干意思,应排除。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获得批准”、“未经允许”,而不是“自杀”,材料在强调公民个人无权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生命,城邦才有决定权,个人自由是受到严格的限制。故C项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1.实行直接民主。2.主权在民,轮番为治。3.崇尚法治,禁绝人治。4.权限交叉,互相制约。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1.是男性公民的民主。2.是小国寡民的民主。3.是奴隶主特权民主。4.是范围狭小的民主。5.对外霸权削弱了民主。2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自由人”主要指白人,“其他人口”指的是黑人和印第安人等,这样的规定显示它们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显然不是州的不平等,而是种族的不平等。故排除D项。主权在民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A项显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应该怎么做,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各州自治原则,故C项应排除。材料中规定“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其中的“自由人总数”实际上对人的权力划了等级,有了歧视,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故B项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体现的原则,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关键信息“自由人”和“所有人口的五分之三”。天赋人权指的是: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的。主权在民强调的是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国家权力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2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妇女解放的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D项“已不复存在”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故选:A。本题以19世纪初英国纺车被闲置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28.答案:B
解析:从表1可以看出,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虽然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仍占据垄断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与表1不符,故A项错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反映出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和上涨,即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从表1四国工业生产总和的比例无法得出各国工业发展程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但与表1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图、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1、条件:(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表现:(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3、成就:(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4、影响:(1)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2)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方面带动了一个新工业群的出现,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使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它们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化为重工业为主导,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并为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3)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或者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复杂,或者由于需要大型的生产设备,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赢利,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垄断组织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4)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进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垄断组织的形成推动了殖民扩张。垄断资本的胃口更大,它不但继续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供应地,而且也要求扩大资本输出地,因此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有更多的国家、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9.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ABD三项错误。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以及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30.答案:D
解析:A两项均以偏盖全,没有反映题干中的“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这一信息,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苏联还没有形成计划经济(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故排除。C项与事实明显不符,苏联的工业化主要是牺牲本国农业和轻工业积累资金来发展重工业,故排除。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故选:D。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重点对新经济政策内容和特点的理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掌握及特点的认识。31.答案:
(1)第一问,材料一中主要反映的是清朝时期自由移民,材料二中体现出了移民政策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政府主导移民,二是鸦片战争后由于侵略者的侵略对移民的影响,这是移民的原因上分析其特点。再由移民的来源分析,主要都是由邻省移来。材料中的“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表明移民的扩大与政府承认移民的合法化。(2)第二问,移民的作用也有规律可遵循,回答时首先可以依据中国古代史上的三次大移民的作用来分析归纳,其次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中的“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表明移民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土地开发,也是有利于政府农业税的增加。故答案为:(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移民政策。考查清朝的移民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清朝的移民政策在课本上涉及的内容较少,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理解。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答案: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题干要求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材料反映的是玄奘和鉴真的历史事迹,通过分析,可以的得出一个主题“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提炼出一个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展开。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最后得出结论。故答案为: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社会转型起了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以玄奘和鉴真的历史事迹为切入点考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材料找出玄奘和鉴真的历史事迹反映出的共同点,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论述即可。33.答案:
(1)本题考查了越南战争的相关内容。由“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可知中美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在于双方加强了信息传递,中国国家实力日益强大引起美方重视,朝鲜战争的前车之鉴等。(2)本题考查了越南战争的相关内容。由“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政策;国际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新兴力量的崛起,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到打击;中国对越南的军事援助,都加速了美国尽快结束越南战争。故答案为:(1)中美双方加强了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中国国家实力的日益壮大引起美方重视;朝鲜战争的前车之鉴。(2)美国受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影响,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外交政策;中国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国际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新兴力量的崛起,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到打击。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中美在越南战争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以及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世界发展的要求,在高考中越来越注重考查这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复习中应注意把握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相关内容。34.答案:
(1)本小问的原因只需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等信息。(2)第一小问的特点只需要从材料概括即可。“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贡献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案即可,尤其要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大背景下思考。故答案为:(1)原因:受国外大学管理办法影响;国内大学校长独揽大权。(2)特点: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把西方大学管理方法引进中国;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让各位老师参与其中;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组织选举产生各教授会,规划各的教学工作。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新文化运动。考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特点以及对蔡元培的贡献的评价。补充知识:蔡元培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如果抱残守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对待学说和教员两方面,由于学说必须由人提倡、宣传和发展,教员又以研究,传授学问为己任,所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在实际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待教员方面。蔡元培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有无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就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当然,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主张对新旧思想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相反,其本意在于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35.答案:
(1)从材料中“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可知原因有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可知原因有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从“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可知原因是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从“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可知原因有政府力图整顿整治。(2)结合养廉银制度出现的原因,辩证全面地分析该制度对当时官场和社会起到的作用。故答案为:(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本题主要考查养廉银制度的作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清代养廉银制度改革的认识。
1.2025甘肃高考69000名能上什么大学 能选择哪些大学
4.2025甘肃高考48000名适合报考什么大学 哪些院校能选
5.2025甘肃高考42000名能上什么大学 哪所院校值得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