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量体裁衣,根据自己高考成绩(或平时成绩、模拟成绩)的位次,对照往年各学校专业录取分数情况、位次情况;填报时留有余地;注意体检结果,避开限报专业;有的学校招生“大小年”现象,详细分析近年录取资料;预报志愿后,考区、中学反馈的信息,如果出现扎堆现象,需要调整所报志愿。
分数优势不大的院校,可以放在A志愿“冲一冲”也许可以投档,优势较大的志愿放在后面“稳一稳”,最后的志愿需要“保一保”。
在设计专业志愿的排序时,考生有必要根据自己成绩,再参考拟报考院校往年各专业的平均分及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综合考虑。另外,最好还要有一个不太热门的专业作为保底志愿,从而增加录取的几率。
处于中间分段的同学,那么就要选择自己分差与中分段的这些学校的分差大一致的学校,同时还要选一些低于自己分差的院校,这样你可能录取系数才比较大一点。
1、地域优先。如果学生在职业和学业发展、学校选择方面还没有建立非常清楚的目标,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地域。不同的地域,不仅文化底蕴各异,还代表着不同的学校教学资源、经济实力和就业机会。
2、职业优先。这一原则适合于职业选择已经“有谱”、分数较高有选择余地的考生。比如喜欢教师这一职业,那么第一就要选择填报师范类专业。
3、专业优先。这一原则最适合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当然也适合分数相对较低的考生。对前者,考生可以列出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结合分数在可能达到的区间内选择。对分数较低的考生,学校选择性不多,专业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建议选择技能性较强的专业。
4、学校优先。三种考生较为适合这一原则。一是考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选择,各门成绩又比较均衡,就比较适合优先选择学校。二是踩线的考生,考虑到“掉档”可能性较大,首先选择学校以保证就读学校的层次。三是准备将来出国深造的考生,选择在国外认可度较高的国内名校,有利于出国申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