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报考大学APP有读文库志愿。读文库志愿的整个界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轻松,要说这类APP的板块设计基本都差不多,但是这款我很喜欢,特别是高中生吧,学习本来很累,再看APP的时候不要色彩太浓,这个读文库志愿的颜色就很好,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视觉效果上我给他满分。
1、这些APP的作用就是帮助考生用最经济的分数上最理想的大学、进最理想的专业。使用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的高考志愿填报软件,考生收集高考资讯将更加及时、选择更透明,基于大量统计数据提炼出的院校录取分数预估算法,预测院校当年录取分数线,更准确,更靠谱,更便捷,大量节省了用户自己收集数据的时间。
2、可参考APP价值,但要自己做好分析。在一般情况看,每年高考录取情况是比较稳定,所以大多数的考生和家长可以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评估自己填报目标高校和专业的成功率。不过,许多APP采取的数据的统计口径、维度、质量不一,导致最后分析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参考性会有偏差,也值得引起考生的注意。
有专家建议,考生可以多下载几个APP进行数据对比,然后跟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随机抽查几个做一下对比,检验这些APP大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提高准确率以及可参考性。另外,除了这些APP的参考以外,考生自己也要对自己有所了解,否则面对这些APP也会束手无策。
3、对于目前的高考志愿填报APP究竟有多大参考价值的问题,更多的学生、家长表示持保留态度。高考生小黄坦言,她并不十分信赖这类APP,“大数据只是过去的总结,不一定适用于今年。而且我报考院校涉及个性化的东西很多,我的兴趣在哪儿?我能够做什么?这些问题,不应由别人甚至机器来替自己回答。”
事实上,人工智能开启高考报考新时代,解决了普通高考家庭与志愿填报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的问题。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只是辅助决策,不是代替做决定,也没有100%的准确率。而且目前这个行业内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的数据精准、分析专业,也有的信息来源不权威、错漏百出。
假如北京大学理工类类的最低投档分数是670分,考生A的志愿“1”填报了北京大学,分数也过了最低投档线,其档案就可以投给北京大学。考生B的志愿“1”填报的是清华大学,志愿“2”填报的是北京大学,假如清华大学理工类的最低投档成绩是710分,而考生B的700分低于投档线,考生B的档案就不能投出,而所填报的志愿“2”北京大学如果已录取满额,尽管其高考分数比考生A高,但其档案也不能投到北京大学,就出现了掉档,只能等征集志愿或下一批次志愿了,这就是梯度投档遵从的志愿优先原则,往往会造成高分考生掉档的情况,所以现在梯度志愿已经几乎完全被平行志愿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