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历500余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一、 社会大变革: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2、社会大变革的概念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经历500余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3、社会大变革(1)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变化: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阶级关系变化: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经济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2)战国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达到高潮。
二、百家争鸣(B)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1)儒家
① 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③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2)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代表人物韩非、李斯等)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3)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具有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诸子百家的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6.佳木斯高中教学联合体2024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