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间传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这个人的,因为他曾经“剑斩瘟魔”,为民造福,所以人们一直纪念他。
相传,古时候在汝南一带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百姓受尽折磨。汝南有一个青年叫桓景,他的父母被一场瘟疫夺走了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桓景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魔。于是,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四处访师寻道。他访遍各地的名山,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路途遥远和艰险,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
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留下了他,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之法,让桓景骑着一只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了家乡,依照仙长的话,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
中午时分,瘟魔出现了。桓景叮嘱大家拿好茱萸叶和菊花酒,不要走动。瘟魔张牙舞爪地在山下狂奔,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夏然止步。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向瘟魔刺去,将它刺死。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之名的由来有人认为与《易经》有关,是不无道理的。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重九日是个吉利日子,很早便有逢此日摆宴庆贺的习俗。另外,九在十个数字中又是最大数,“九九”与“久久”同音,因此,九九重阳又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过重阳节,传说最初始于汉朝宫廷。据说,汉初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在高台上摆盛宴,以求长寿。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已明确写出了重阳登高饮宴之事:“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大概在魏晋时期,登高、饮酒、赏菊成了上层社会于重阳日的固定活动。
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除了登高、饮酒、赏菊外,又添了插茱萸的活动。王维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至宋代民间过重阳之风俗更盛。唐诗宋词中有许多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其中不少反映了民间庆重阳的情况。
明清时期,九月重阳节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喝菊花酒以庆贺,连皇帝都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各地方的庆祝活动更多、更为隆重。
今天,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