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重阳节的意义是为了祭拜祖先、尊敬老人、同时对老人表示感恩。近代以来,我们国家将重阳传统的祭祖与祈寿文化延展,与孝亲尊老的社会需求建立连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因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当下,爱老、敬老、助老的新民俗正在形成,接续了传统重阳的内在精神,并有了新的内涵。
重阳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在这一时期,重阳节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具有祭祀祈祷风调雨顺的意义。
在我国的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节,还与“久久”同音,且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所以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1989年,我国还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寓意“久久”长寿之意。
重阳节是一个唤起人们生命危机感的节日。在这样的时刻人们对生命和生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且再度感觉到时间从自己的内心缓缓流过,感觉到时不我待。这样的感受不是让我们去颓废,去消极地对待人生,而是让我们去珍惜生命。
每逢佳节倍思亲,起初,重阳节的作用应该是用来思念远方的家人和逝去的亲友的,游子在外漂泊数年,心中的伤感无法寄托,便衍生出重阳节来道出自己的心声,以表达孤独寂寥之感。
过重阳节要喝茱萸酒,并且还要登高,这寄托了人们渴望长寿的心愿,人们希望可以通过积极锻炼自己的体魄而使自己老去的速度慢一些。
如今重阳节的到来,对年轻人来说,不甚在意,反倒是只有老人们才过这个节日了,因此重阳节被称为“老人节”它是用来提醒年轻人要关心自己身边的老人,经常为他们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