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选科目的意思就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中选择科目考试。新高考改革后,取消传统的文理分科,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科高考考试科目。
新高考改革中一个主要变化是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统一考试,然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选择科目考试,当然部分省份可能有7门甚至更多选考科目,选考科目就是指的后面从除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中进行不同科目选择考试,不再固定理科学理化生、文科学政史地,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权利。
而不同的省份,选考科目要求也不同,目前主要是两种高考选科模式,一种3+3模式,一种3+1+2模式。
3+3模式:第一个3是语文、数学、英语3门统一必考科目,第二个3为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任意选择3门进行考试,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山东等第一批第二批高考改革省份采用此模式。(浙江是7选3,还一门技术可选)
3+1+2模式:第一个3也代表语文、数学、英语3门统一必考科目,1代表物理、历史二选一,2代表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4选2。
1.学生依据兴趣理想选择科目
在正式选科之前,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必须要了解学生自己对这一门学科的兴趣有多少,如果对理科完全不感兴趣,但是仅仅只是为了将来想要从事某一个职业而选择理科专业,那么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也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2.选择科目要符合自身职业规划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能够为学生指明未来的道路,如果家长和孩子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那么在选科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与该专业有关的学科,因为在新高考的模式下很多大学专业对学科的要求比较严格。
3.选择科目要考虑专业覆盖率
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未来前景并未做好规划,因此在选科时非常迷茫,这时就应该结合大学的专业覆盖率进行选科,自己所选的科目的组合覆盖的大学专业数量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