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800字说明文范文,一起来看!
泉州市的别名为“刺桐城”、“鲤城”,据说宋末筑城时人们在四周种植了刺桐树当作城墙,筑城后它的轮廓又形似鲤鱼,由此得名。中国泉州与日本、韩国光州一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在公元260年首次被纳入东安县之下,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迄今已有1750余年的历史。宋元时期泉州成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在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船只(一艘船上的船帆多达13面),负责从泉州出口金银铜铁、娟匹、瓷器等,进口的则是香料、胡椒、犀角、象牙等。“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海上贸易的繁荣造就了“市井十州人”的热闹景象,因此,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将泉州称为“光明之城”。
唐朝时,泉州进入兴盛时期。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两宋末,金,元先后入主中原,北方多次陷于战乱,南方较为安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民几次大批进入泉州,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推动泉州经济的发展。五代闽国开创者王审知,泉州统治者留从效,陈洪进,南宋寓泉赵宋宗室,都对泉州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手工业以纺织,制瓷,造船,治铁,培茶为主,前三项称为泉州“三大特产”。纺织方面,分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古代泉州商品经济和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
海上交通的便捷,促进了文化方面的交流。宋元两朝,泉州有着众多外侨,波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犹太人、欧洲人都曾从海外来到这里,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佛教和道教文化汇聚于此,留下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泉州也因此赢得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泉州还是南派布袋戏的起源地,这种将手指头套进木偶进行操纵的民间艺术行当简单,演出方便,在闽南地区和台湾省一带非常流行。最初,掌中木偶戏是巫文化的一部分,以娱神驱邪为主要目的,木偶艺人往往身兼巫师或其他神职,比普通艺人身份更高。
这就是我们的光明之城——泉州。以前如此繁华昌盛,相信今后在我们泉州人的努力、拼搏中,也会变得更好、更美丽。
家乡的桥是我梦中的桥。
小时候,家乡的河上架着一座弯曲的石拱桥,上面的一砖一瓦显现着自然的肌理,纵横交错,散发着古朴的韵味。
桥上,两排柳树好似美丽的少女垂着长发在水里照镜子。夜晚,我常蹲在那树下,头顶皎洁的月光,伴着蟋蟀的交响乐,哼着优美的旋律……
桥下,一些渔夫正挥着竹篙洒下渔网在水里打渔,那粗犷的打渔歌中,预示着他们收获颇丰。
桥的两岸居住着一村居民,他们居住在简单低矮的土坯房中,有着一样的风土人情,团结互助,心被这桥紧紧相连。
现在,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桥变宽了,上面的水泥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出几分梦幻般的色彩,漂亮的桥栏在水的倒映下,那天然、古朴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雄伟和壮观。
桥上的柳树早已不见,高大的路灯伫立桥上,给这黑暗的夜,带来无尽的光亮,它们俨然是一排巨人守护着桥上通行者的安全。
桥下的渔夫,早已变成了一拨拨的轮船,“嘟嘟嘟嘟”地开过,激起的波浪,仿佛要洗去旧时代的铅华,随着轮船的前进,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桥两岸的土墙早已不见,已经变成了那巍峨高耸、鳞次栉比的高楼,晶莹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而两岸的居民仍未忘了那桥的约定,依然团结互助,心心相连。
家乡的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外衣,但它的灵魂在我的心中却永不磨灭,绽放着迷人的风采。
啊,家乡的桥,我梦中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