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时节,太阳到达黄经225°,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变小。从气候上说,意味着风雨、湿度、气温等,自秋季向冬季转变的节点之上。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是终了和万物收藏的意思。这个时候,大部分地区秋季的农作物都已收割完毕,需要进入储藏阶段。天气逐渐寒冷,动物们也开始准备过冬的食物,寻找冬眠的地方,好安稳地度过一个冬天。
为此,立冬的含义,就是冬季开始、万物收藏的意思。
左河水《立冬》:“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处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描写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立冬节气情景。尤其是,对人们抓紧进行农作物的收割收藏,及建设水利、农田工程等工作的情景,非常生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立冬节气的特征和含义。
古代四立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然而立冬是中华民族二十四节气的之一。立冬这天预示着冬天要开始了,是秋天转变到冬天的转折点,这个季节不仅是秋冬之季的划分,更是休息犒劳自己的日子。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曾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秋季的农作物都已经收晒完毕,冬天的大地上,动物也都藏了起来。立冬时节既是作物收成和动物冬眠的季节,也代表着冬天的草木已经凋零,万物已经进入冬眠状态,都在蛰伏等待春天的来临,然后再次迸发出勃勃生机。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恶寇的掠夺与侵袭。
在民间也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神灵祷告,祈求上天赐丰年。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同时百姓在立冬这一天也会休息,在这天杀鸡宰羊,犒赏一家人的辛苦,期盼来年获得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