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六国非常不满秦国的吞噬,他们在用一切力量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王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荆轲在古代的刺客中是非常有名的,但是最后刺杀秦王失败被杀,总的来说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点。
首先燕太子丹给荆轲下达的任务居然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挟持秦王嬴政,退还各国失地,二是万一劫持不行,就刺死他。因为刺杀目的的不明确,模棱两可的任务无疑让荆轲在刺杀秦王嬴政时可能犹豫不决,在那种千钧一发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丝的迟疑,便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后果。
荆轲刚开始是准备等另一个武士到来后一起上路的,结果太子丹却太心急,希望早日解决燕国大敌,临时给荆轲配了个搭档,这便是秦舞阳。秦舞阳自称12岁便杀人,这个人也是枉有虚名,来到秦国大殿上,吓得腿肚子发软,走起路来直哆嗦,反而给刺杀加大了难度系。
另外荆轲的的武艺也不算高,燕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刺杀成功,在他临行前还特别在匕首上涂抹了剧毒,只要沾上皮肤立马亡命。可荆轲先是扯着秦王袖子准备捅进去,却被秦王挣脱跑了,如果荆轲武功了得,还是很可能成功的,可惜没成功。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