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具体影响及挑战分析

文/声声慢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优势,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认可,但也暴露出一些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遭遇新挑战。

新高考改革的深远影响

新高考改革具有颠覆性!从小学到高中将产生什么影响。它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对初中、小学等下游学段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下面以四川新高考为例具体说明:

影响:新高考对小学阶段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语文。2017年秋季开始,四川所有中小学启用新版部编版语文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在普及“电子阅卷”,中高考都是如此,电子阅卷对书写的要求更加严格。如果孩子从小就写字不规范,下笔力道也没练好,那他的答题卡通过扫描仪扫进电脑时,几乎就是一团模糊。阅卷老师连看都看不清,咋给你分?

影响:《意见》明确,考试科目将实现“全科开考”——包括现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

影响:在以前,很多家长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是为了增加小升初、中高考筹码,中高考改革后,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比赛类等加分项目被全面取消,但这并不意味着培养兴趣爱好就没有用了。与之相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更加迫切和紧要。

在未来,大学录取将更注重专业导向,孩子学什么专业将直接与其兴趣爱好挂钩,能学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干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就充满乐趣也更容易成功、成才。

新高考改革影响最直接的,当属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学生。无论是教学方法、学习内容,还是考核方式,这一届学生都将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影响:新高考改革后,将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从化学、物理、生物、地理、历史、政治6门科目中任意选择3门科目作为选考科目,也即“3+3”。

影响:今后高考区分度主要在语文。未来,语文高考阅读题量将会增加,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更高,“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且阅读文章将更具思辨性、复杂性、扩展性,“专找让考生想不到的领域”。

整体来看,阅读量增加,文本选取范围扩大、难度提升,古诗文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明显增加是新高考语文考察的三个重要变化。

影响:表面上看,选考给了学生更多选择,实际上,这意味着,学生从高一起,就要对自己的兴趣、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和生涯规划有更为清晰的目标。高中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也就成了高中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由此,也倒逼学校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

影响:与新高考改革相匹配,很多高中甚至初中开始推行选课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

影响:四川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

新高考改革遭遇新挑战

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通过汇集各方智慧明确了改革总体目标,这个目标先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得到完整表述。遗憾的是,部分省市改革以完善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为主旨,试图以阶段性目标及措施根除体制性弊端,结果一些老问题没得到解决,还产生了不少新问题。

㈠改革谋划很审慎,但改革准备仍显不足

此次改革2005年开始酝酿,2010年通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改革目标,2011年再次组织专题调研,到2014年9月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前后历经9年,酝酿之审慎前所未有。但是,由于高考招生制度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本轮改革在有些方面仍显准备不够充分。

1.部分理论问题没有研究透彻

新高考改革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改革试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但是,由于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有些基础性问题仍有待突破。比如,不同选考科目相同等级的难度平衡问题(因不同选考科目同一等级分没有做到等值,导致选考科目冷热不均,物理等理科科目遇冷,地理和技术等科目过热),同一科目多次考试的成绩等值问题,基于“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的高校招生录取具体操作问题,等等。以等值问题为例,全国统考科目分数和地方选考科目分数如何等值?数学1分与英语1分是否等值?不同科目考试原始分加总录取是否科学?

2.改革措施风险评估不够

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体现改革初衷,对于改革可能出现的博弈或异化没有做好事前风险评估。比如,选考规则招致田忌赛马式博弈、冲击高中正常教学秩序、选课走班困扰、学习兴趣让位利益考量、选考科目冷热失衡等新问题,文理不分科遭遇高一就开始分科选考问题,高考志愿填报与生涯规划教育脱节问题,分省招生计划调配引发家长上访问题,高考压力分散与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多次考试导致“卡位”问题、加重学生考试压力和心理负担问题。更有甚者,出现考生和高校选择权相互冲突问题,出现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越多对学生报考限制越少的离奇现象,高校提出1门选考要求考生有10种选择、2门是16种、3门是19种。

3.部分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改革有价值取向问题,也有技术升级问题。比如,选考科目成绩呈现是采取等级制、原始分,还是标准分、百分位?选考科目采用常模参照性评价还是标准参照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可靠性、可操作性和如何使用问题?单就成绩呈现而言,原始分完全透明易懂,但是不同年份分数、不同考试机构分数没有可比性,还可能产生不恰当的准确度或精度。等级制显示学生成绩处于某个段位或范围,能够避免无法确保的准确度影响,但总会出现不同时间、不同试卷和不同评分者赋予同一学生不同等级的情况,特别是靠近等级边界的考生。标准分可以更详细地显示考生成绩的散点分布信息,不同时间及不同考试机构的标准分都可比较,但是很难建立置信区间。百分位报告考生的相对位置,因为考生参加考试的科目组合不同,不能保证不同科目之间、不同年份之间的可比性。

㈡改革思路很明确,但试点举措不够精准

《实施意见》提出了改革目标、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同时给地方试点留出了实践和探索的空间,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但是,试点试图集成高考招生制度的全部优点破解所有问题,很难取得理想效果。

1.“招考不分”体制仍待消解

对于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的体制性弊端,试点省市都有全面准确深刻的判断。但是,试点综合改革没有突破现行招考不分的体制,延续总分排序录取、集中统一招生模式,评价标准单一格局没有变,招生录取集中统一模式没有变,学校、考试机构、招生部门之间关系没有变。考试机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没有破解之策。地方招办在关键环节拥有控制权,继续充当学生和高校之间的中间人,高校自主考试招生权很有限。学生在考试和报考方面受到地方招办的制约,只能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框架下一档多投,不能自由地与高校直接实现双向选择。

2.“唯分数论”积弊根基仍在

“两依据一参考”旨在以综合评价破解“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避免严重偏科,帮助高校科学选才,促进高中和高校教育有效衔接。但是,试点将选考科目等级分折分后加总排队,没有完全体现“综合评价”、打破 “唯分数论”的政策初衷。“两依据一参考”实际上沦为“一依据一参考”,依然是文化课的考试分数决定命运,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学业水平考试游离在招生标准之外,难以发挥招生选拔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引起学校、学生和高校的足够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无论是作为考生报考的前置条件,还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基本上都是与高校招生录取“软挂钩”,如此很难引起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设想都很难实现。

㈢人民中心不动摇,但改革共识有待夯实

坚持人民中心立场是此次改革的鲜明特征,试点以公平为导向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但是改革涉及到利益调整,政策设计者、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诉求各异,改革社会成本不断上升,改革共识有待于在震荡中逐步形成。

1.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的冲突

高考改革技术性突破相对容易,利益调整则更加困难。高考改革要实现机会公平,需要在考试公平和区域公平之间适度平衡,重点在于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2016年4月底,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文,要求江苏、湖北等12省(市)面向中西部10省(区)调出16万招生计划。数十万江苏、湖北考生家长担心此举降低自己孩子进入高等院校的概率,纷纷前往当地政府门前抗议示威,质疑招生计划调整的公平性和科学性,要求保障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利。[7]其他省市也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动荡。

2.改革遭遇多方利益博弈

改革成功重要的重要标志是形成命运共同体、取得改革共识。试点出现改革措施遭遇不同利益主体博弈后严重异化现象,一方面暴露出改革措施本身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反映出各利益主体利益诉求迥异、改革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最典型的是选考科目带来的诸多问题,教育部门的初衷是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学校更倾向应试教育、更高升学率、赶抢进度、停课会战,家长和学生更关注个人考试成绩、功利选科、压抑兴趣。改革最大公约数的缺失,导致选课走班困难重重、高中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学生的选择受限、学生学习负担增加。

3.宣传动员力度有待加强

改革过程是共同体构建的过程,需要细致耐心的宣传动员。《实施意见》公布以来,教育部等部门组织了比较密集的宣传和解读。但是,高考改革相关宣传动员仍显不够,社会各界对改革理解不能完全到位。无论是教育局局长、校长和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人员,很多人对改革理念、改革目标和改革措施等缺乏基础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认知,从而陷入了迷茫、观望和困惑之中。高考改革设计本身具有生长性,亟待组织全国性、多层次、多渠道的系列专题培训,统一思想认识,以更加细化的改革举措,对已经确立的改革目标和框架逐项加以落实。

小编推荐

1.成人提高学历有哪些途径 学历低有哪些影响

2.环境设计专业学什么 具体课程内容

3.海南2024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4.海南2024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物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5.海南2024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英语试题及答案解析

6.海南2024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数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7.海南2024高三上学期高考全真模拟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8.烟台高考政治辅导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