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青岛工学院录取规则:
第四章 录取
第十四条 招生计划:按照国家教育部核准的、由学校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公布的分省分专业计划执行。招生计划通过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学校招生简章、学校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录取原则:按照教育部及各招生省份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参考中学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及体检结果,择优录取。
第十六条 提档比例: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高招办有关规定比例提档。
第十七条 择优录取第一学校志愿的考生,如果出现第一学校志愿不满的情况,可录取非第一学校志愿考生。
第十八条 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优先安排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的专业,非第一院校志愿考生只能被录取到未满额的专业中去。在同一院校志愿内,按“分数优先”方式进行专业投档, 志愿间不采用分数级差。新生入校后申请调整专业的,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状况,必要时按规定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并报省教育厅审查备案。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专业志愿清”方式进行专业安排。
第十九条 各专业不限男女比例。当考生高考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学阶段综合素质评价及体检结果大体相同时,各专业优先录取相关科目和外语成绩较高的考生。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普通类考生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BC,必测科目等级要求均为C以上,同一专业志愿内考生专业排序规则为“先分数后等级”。
第二十条 我校严格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有关加分或降分投档的政策规定。
第二十一条 学校根据经有关省级招办核准备案、加盖录取专用章的录取新生名单填写录取通知书,直接寄送至被录取考生。录取结果将通过各省级招办规定的渠道和我校校园网及时公布。
第二十二条 外语语种要求:我校英语专业要求考生的统考外语语种为英语。其它专业不限制统考外语语种,但我校日语和朝鲜语专业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统考外语语种为本专业的考生。
第二十三条 身体健康状况: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执行。对隐瞒既往病史或有其它舞弊行为的考生,一经查出将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信息安全(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建筑学(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网络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国际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审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日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德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朝鲜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本科)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
知识产权(本科) | 法学 | 法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大学录取结果通常在填报志愿后15天到一个月内公布,具体时间因批次而异,查询方式包括学校官网、教育考试院网站等。
录取结果公布时间与批次关联
高考录取批次主要分为提前批、本科批、高职专科批四类,各批次公布时间不同:
本科提前批:最早可在7月上旬查询结果,一般在填报志愿后约15天。
本科批:录取结果在7月中旬陆续公布,周期约25天。
高职专科批:录取结果发布时间较晚,通常为7月底至8月中旬,需一个月左右。
具体日期需以各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为准,考生可通过官方渠道关注动态。
青岛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2005年建校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是由中国海洋大学申办,青岛伊力特德泰科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举办的独立学院。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青岛工学院。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确立“立足青岛,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上合应用科技大学”目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2年,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高校。学校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山东省教育督导学会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科研基地”“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最佳品牌影响力高校”“青岛高校体育工作优秀组织单位”“青岛市引进青年人才突出贡献单位”。
党建引领 推动发展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依法依规办学、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信息工程学院获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委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区域优越 硬件完备
学校位于青岛胶州湾畔、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坐落在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素有“金胶州”之称的滨海城市青岛胶州市。校区紧邻沈海高速、青兰高速等高速公路出入口,距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胶州火车站、青岛地铁8号线30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建筑面积41.99万平方米,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山东省民办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平台5个,青岛市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平台3个;建有8个实践(实验)教学中心和140余间各类实验(实训)室,省级工程研发中心、省级文科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各1个。建有覆盖全校的主干万兆光纤网络、200余间智慧教室和3万余平方米的多功能图书馆,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
专业设置 优化布局
学校下设9院1部: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语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基础教育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开设48个本科专业、11个专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学科专业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商务、能源与动力工程6个专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能源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5个专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 稳步提升
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4.1万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教职工937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硕士占85.17%,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30.34%。教师队伍中省、市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青岛市优秀思政教师等7人。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学校落实OBE教育理念,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学生发表论文125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51项;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校外学科竞赛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18项,省级一等奖522项。
科研工作 创新驱动
学校现有山东省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平台、山东省一流专业平台、青岛市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平台、上合金融实验室、青岛市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省市级教学科研平台20个,省级科研团队2个,校级科研团队42个。近两年立项校级课题312项;获批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174项,横向课题52项,项目涵盖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艺术重点课题等41大类。教师出版教材、专著39部,发表学术论文625篇,其中SCI、中文核心、EI收录等高水平论文59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38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类)等省级奖励6项,市厅级奖励18项。社会服务 成果显著
学校面向青岛及上合示范区产业发展需要,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社会工作、文化创意、体育健康、智慧物流、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临空经济、跨境电商、智能信息、健康食品”多个现代产业学院,成立数据科学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区域国别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平台,面向地方行业立项横向课题50余项。与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签订区校合作框架协议,以搭建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重点,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京东物流、青岛特锐德、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青岛分院等137家单位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覆盖全部本科专业。
文化传承 特色鲜明
学校秉承“胸怀天下、造福人类”的校训精神,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根本使命,重点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提高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立足上合新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获批“山东省武术教育基地”。成立剪纸和黑陶文化工作室,将秧歌、剪纸、陶艺、三铺龙拳等项目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兴趣,营造学生知晓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浓厚气氛。
国际交流 搭建平台
学校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全方位开放,以融入青岛、服务上合新区建设为目标,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发展大势,积极开展交流互访、留学访问项目,2023年被授予“来华留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先后与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重点围绕毕业生出国深造、本科生联合培养、大学生国外社会实践、文化传播等开展项目交流合作;抓住地处上合示范区核心区的优势,以上合示范区为主要阵地,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示范区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发展目标 服务地方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青工。学校将以“立足青岛,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上合应用科技大学”为目标,建设面向上合示范区的地方性大学、五育并举的“双创”型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