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工学院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南昌工学院录取规则:
三、录取规则:
1、经生源地省级高招部门办理录取手续,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科学籍。学校自行组织生源招收的学生纳入自学考试管理或接受非学历高等教育、中职教育,一律不能注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科学籍。
2、进档考生录取按“志愿优先、高分优先”原则进行。录取专业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生填报我校各专业志愿具体情况,所有进档考生由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第一专业志愿无法满足则录取第二专业志愿,由此类推。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若服从专业调剂则由学校根据分数调剂到相应专业。高考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专业志愿,又不服从调剂的,做退档处理。
3、对加分或降分的考生平等对待,按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招录取政策执行。
4、对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检查要求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指导意见》执行。
5、艺术录取原则:专业考试成绩合格且达到当地规定的相应层次文化最低投档控制分数线上者,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专业排名不分文理科)。江西省外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录取时使用我校专业考试合格成绩或参考生源省联考成绩。
6、单独招生原则:学院将考生的文化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测试成绩相加,计算出考生的综合成绩,按照考生的综合成绩排名,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7、各专业不设男女比例限制。
8、不要求非第一志愿分数级差。
9、外语语种不限。
10、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学生工作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学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民[2005]7号)有关政策规定,民族本科考生可在生源省本科相应批次录取分数线下40分提档,民族本科预科考生可在生源省专科相应批次录取分数线下80分提档,民族专科考生可在生源省专科相应批次录取分数线下40分提档,民族专科预科考生可在生源省专科相应批次录取分数线下60分提档。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智能建造(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城乡规划(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 | 工学 | 能源动力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秘书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采购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摄影(本科) | 艺术学 | 美术学类 |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商务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广播电视编导(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风景园林(本科) | 工学 | 建筑类 |
物流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交通运输(本科) | 工学 | 交通运输类 |
土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数字媒体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网络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汽车服务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车辆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测绘工程(本科) | 工学 | 测绘类 |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 工学 | 水利类 |
审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造价(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体育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体育学类 |
学前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小学教育(本科) | 教育学 | 教育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 法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
家政学(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社会工作(本科) | 法学 | 社会学类 |
金融工程(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业工程(本科) | 管理学 | 工业工程类 |
工程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最终录取结果出炉,通常需要15天至1个月不等,完整录取周期可能持续40天左右。具体时长因省份、录取批次而异,考生需结合本省招生办公布的时间表主动查询。
一、各省录取时间差异较大
不同省份的高考录取日程由当地教育考试院独立安排,因此全国没有统一的时间标准。
二、不同批次的录取时长不同
高考录取按批次进行,各批次的时间跨度差异显著:
本科提前批:涉及军校、公费师范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通常最早启动且耗时最短。
本科批:普通本科批次因考生数量多、审核流程复杂,耗时较长。
高职(专科)批:通常在本科录取结束后进行,周期较短。
南昌工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中共七大代表、江西省委原书记傅雨田等一批老同志创办于1988年的民办赣江大学。1998年学校更名为赣江专修学院;2003年学校更名为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同年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2011年4月,经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设立南昌工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学校被列入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学校现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江西省人民政府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中国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院校。
学校现有九龙湖、赣新(共青)、顺外路3个校区,占地面积2386.48亩,校舍建筑总面积99万平方米,校园山水相依,风景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2020年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学校设有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有60个本科专业和37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生2.92万余人,教职员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0%以上,博士和在读博士283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近80%,参与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千人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海外高端A类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香江学者人才计划、武汉楚天学者、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技术能手、江西省青年岗位能手等1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市级教学团队7个 。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36.46万册,电子图书772万册。共有江西省汽车零部件数字化制造工程实验室、江西省智能楼宇网络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昌市DME光电工程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近30个,获得各类省市级科研团队近10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部级优势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近年来,学校获批立项国家级课题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批省部级课题300余项,市级课题、横向课题等其他各类课题近200项;发表论文(出版专著)4000余篇(部),授权国家专利600余项。
学校开设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和“1+X”人才实验班,通过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教融合育人计划、校企合作育人计划等助力学生特色发展。截至目前,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西格迈股份有限公司、中兴软件技术(南昌)有限公司、上海麦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贵溪市经济开发区、龙南市人民政府、全南县人民政府、乐安县人民政府、江西新建经济开发区等100余家企业、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地合作。
学校紧密围绕江西省科技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依托省级一流专业,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推动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各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开设了10余个校企合作定制培养人才实验班,先后从校企合作企业聘任了80余名兼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了20余门校企联盟课程。学校毕业生以爱岗敬业、基础扎实和技能突出获得社会和用人单位肯定。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500余项。学校连续6年荣获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学校和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科引领、本科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应用技术为核心,以制造业为重点,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时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