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录取规则主要由分数优先、专业志愿优先两种核心模式构成,配合批次划分和调剂政策实现有序录取。因此,各校都会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公布其自身的录取规则。下面是武汉纺织大学录取规则:
具体专业 | 专业大类 | 专业小类 |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轻工类 |
人工智能(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器人工程(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网络与新媒体(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工艺美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公共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环境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税收学(本科) | 经济学 | 财政学类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广播电视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电气类 |
物联网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商务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表演(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动画(本科) | 艺术学 | 戏剧与影视学类 |
生物工程(本科) | 工学 | 生物工程类 |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纺织类 |
纺织工程(本科) | 工学 | 纺织类 |
轻化工程(本科) | 工学 | 轻工类 |
服装设计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纺织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 | 工学 | 化工与制药类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土木类 |
数字媒体艺术(本科)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软件工程(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自动化类 |
通信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 工学 | 电子信息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 工学 | 计算机类 |
工业设计(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 工学 | 机械类 |
复合材料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 | 工学 | 材料类 |
环境工程(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环境科学(本科) | 工学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应用化学(本科) | 理学 | 化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 理学 | 数学类 |
英语(本科)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电子商务(本科) | 管理学 | 电子商务类 |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财务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物流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市场营销(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程造价(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广告学(本科)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类 |
投资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财政学(本科) | 经济学 | 财政学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 经济学 | 经济与贸易类 |
金融学(本科)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会计学(本科)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 管理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武汉纺织大学录取结果一般在投档后3-10个工作日可查询,具体时间因批次审核进度、退档处理等因素有所差异。
影响录取结果查询时间的核心因素
1. 高校审核流程耗时
投档后,院校需审核考生成绩、专业要求、体检信息等档案材料,常规审核需3-5个工作日,但遇招生计划调整、专业调剂或退档争议等情况,审核周期可能延长至10天。
2. 批次类型差异
提前批:因涉及特殊招生类型(如艺术类、军校等),审核流程更复杂,通常需5-7天。
普通批次:多数院校在3-5天完成审核。
征集志愿批次:因需汇总未完成计划的院校名单,结果更新可能延迟1-2天。
3. 退档及调剂处理
考生若未服从专业调剂或被退档,需等待退档流程结束后重新进入征集志愿流程,此阶段可能额外增加1-3天等待时间。
武汉纺织大学是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十大时装名校。学校在新中国振兴民族轻工业的呼声中应运而生,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2010年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弘扬“自强不息、经天纬地”的大学精神,以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为战略目标,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办学。学校依照《武汉纺织大学章程》,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坚持“一元领先、多元并进、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组建五大学部,设置20个学院(部)3个研究院,涵盖理、工、文、法、经、管、艺、交叉等8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8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和特色学科。“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创意设计与精美制造”“大数据与智慧管理”3个学科群列入湖北省“十四五”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重点建设,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重点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实施领军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2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聘用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9人;国家级人才30余人次,省级各类人才270余人次。学校入选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是首批“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阳光学者”。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创新“五个思政”,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开展“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大力培育创新文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7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湖北省品牌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近年来,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31项。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完善学生成长服务体系,为学生创设良好发展环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荣获“挑战杯”国家级奖项16项,其中,主体赛特等奖2项,获得全国“优胜杯”;获评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省级社会实践荣誉31项;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2项、全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1项,获批省“本禹志愿服务队”6个;获评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2人、“中国电信奖学金”4人。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2%,毕业生已经和正在成为所在领域的骨干和中坚。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发机构。相继承担国家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6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纺织、印染、服装和艺术设计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入选全国美展艺术作品5项。学校注重成果转化,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技术服务合同登记额居全省高校前列,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在10余个省份先后落地,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单位、“欧洲纺织大学联盟”第一个中国大陆成员、“英国纺织学会”“美国纤维学会”理事成员、中国-中东欧国家(17+1)高校联盟地方合作高校。学校建有教育部首个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拥有湖北省第一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创意学院。与日本文化学园大学开展了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捷克有关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近200所大学签署了国际交流合作协议。学校于2006年开始承办商务部对外援助项目,成功举办了100余期援外项目,培训了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000余名政府官员及技术人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向未来,全体纺大人将以更昂扬的姿态和更开放的胸襟,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为把学校建设成学术实力强、培养质量高、育人环境美、文化氛围浓、办学声誉好的美好纺大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