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并未全面取消复读。但从2025年起,多地已明确规定公立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像是四川、贵州、山东等地,这一政策预计会延续至2026年,目的在于保障应届生学位,维护教育资源分配公平。不过,复读之路并非就此被堵死,私立高中、复读机构,或是以社会考生身份,都能成为复读的可行途径。
2026年并非全面取消复读,只是复读政策有了显著调整。
从2025年起,四川、贵州、山东等多地就已明确规定公立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这一政策大概率会延续到2026年。其目的在于维护应届生的学位权益,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但这绝不意味着复读之路被彻底阻断。私立高中、专业复读机构,以及以社会考生的身份,都能成为复读的有效途径。
在高校录取环节,复读生也并非受到全面限制。不过,确实存在部分特殊情况。军事类院校,像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还有部分特殊高校,例如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明确拒收复读生。在一些地区,如山西,当复读生与应届生分数相同时,会优先录取应届生。另外,2026年预计新增七省推行“3+1+2”新高考模式,复读生可能需要重新规划选科组合,以契合新的专业报考要求。
总的来说,2026年复读政策虽有收紧,但仍为有复读需求的学生保留了选择空间,只是大家要提前了解规则,做好充分准备。
2026年高考复读政策呈现出收紧与调整的态势,涉及复读资格获取、考试内容适应、录取规则变化等多个关键层面。
在复读资格与途径上,从2025年起,四川、贵州、广东、上海等地就已明确禁止公立高中招收复读生。2026年这一规定大概率延续,复读生需转向民办学校、复读机构,或以“社会考生”身份报名高考。部分省份还对复读次数进行限制,如广东规定考生仅可复读一次,且需在高考结束后一年内提交申请。在户籍与学籍要求方面,本地户籍考生通常可直接报名复读;非户籍考生则需提供社保、居住证等材料,像广东、上海等地都有此类要求。
考试形式与内容也有显著变化。全国将全面实施“3+1+2”新高考模式,复读生若需更改选考科目,需重新学习并通过合格性考试。新教材强调核心素养与跨学科整合,会出现开放性试题、实践探究类等新题型,例如数学在2022年新课标新增“数学建模”模块。此外,外语科目选择更加多样化,除英语外,复读生还可选择日语、俄语等小语种参加高考。
录取规则与院校限制同样需要关注。部分省份规定,复读生与应届生同分时,录取顺序排在应届生之后,如山西规定未报到的考生在次年高考报名后,成绩将排在同一总分的最后。军事类院校如国防科技大学、空军军医大学,以及部分公安类院校、保送生项目、国防生项目、高校专项计划等明确不招收复读生。并且,部分高校专业如临床医学、法学也明确限制往届生报考。
各地区政策也存在差异。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允许民办高中招收复读生,但学费较高,年均3万-8万元;中西部省份如河南、安徽,部分公立学校仍可通过“借读”形式接收复读生,但需额外缴纳培养费;少数民族地区如内蒙古、新疆,对复读生保留政策性加分,但要求户籍满5年且实际就读本地高中。
总之,2026年有复读计划的考生,务必提前了解当地详细政策,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