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志愿若45个只填了一个,会大幅增加落榜风险。该志愿若未被录取,因无其他备选,将直接失去本批次录取机会,只能等待征集志愿或降至下一批次。且单志愿竞争激烈,一旦未过线或被退档,升学计划会受严重影响。
及时补填:若志愿填报系统未关闭,抓紧时间补填。参考往年分数线和位次,按“冲稳保”策略补齐。比如,选5个高于自身成绩10-15分的志愿“冲一冲”,20个与成绩相当的志愿“稳一稳”,10个低于成绩20分左右的志愿“保一保”,增加录取机会。
关注征集志愿:密切留意教育考试院官网或官方媒体发布的征集志愿信息,其通常在每批次录取结束后进行。征集志愿的院校和专业因首轮未录满而招生,需仔细筛选,结合自身分数、兴趣和专业要求填报,此时竞争也较激烈,要合理定位。
联系招生办:主动致电填报院校的招生办,说明情况,咨询是否有特殊政策或录取可能性。若院校招生计划未完成,且自身条件有优势,可能有机会。此外,询问其他院校招生办,看有无补录、扩招或预留名额等情况。
考虑其他升学途径:若上述办法均未成功,可选择复读,利用一年时间提升成绩和完善志愿填报;也可考虑专科院校,后续通过专升本提升学历;还可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
高考志愿45个只填了一个,会显著增加升学风险,可能面临多重不利后果。
首先,录取概率大幅降低。单志愿若未达到院校调档线,或虽过线但因专业分数不够、不服从调剂等被退档,将直接失去本批次录取机会。45个志愿的设置本是为分散风险,仅填一个相当于放弃了其他44次机会,一旦失手便无备选。
其次,后续补救难度大。若错失该志愿,只能等待征集志愿,但征集志愿的院校和专业多为首轮未录满的“冷门”选项,数量少且竞争激烈,录取概率远低于常规志愿。此外,征集志愿时间紧,信息获取不及时还可能再次错过。
再者,可能被迫接受不理想的升学路径。若征集志愿也未被录取,只能降至下一批次(如本科滑档去专科),或选择复读、成人教育等。复读需承担时间和心理压力,学历提升途径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也可能打折扣。
最后,还可能影响未来发展。院校和专业的选择与职业规划紧密相关,单志愿失误可能导致进入不适合的学校或专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就业竞争力,甚至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弥补学历或专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