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录取延续“档案唯一锁定”原则,主动退档后的录取机会并非完全断绝,但受时间节点、政策规则、操作合规性三重因素制约,需精准把握“可操作空间”与“绝对禁区”。
主动退档后能否继续录取,本质是“退档完成时效”与“征集志愿窗口期”的匹配问题,2026年主要存在两类可行路径:
征集志愿补录机会:这是退档后最主要的录取渠道。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核心精神,若考生在当批次征集志愿填报开始前,完成所有退档流程且档案状态更新为“自由可投”,即可正常参与征集志愿填报。例如某省本科一批征集志愿时间为7月20-21日,考生若在7月19日前从原录取院校成功退档,便可填报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专业,如2025年河南本科一批征集志愿中,郑州大学的护理学专业、河南大学的地理科学类专业均对退档后“自由可投”状态的考生开放录取。
下一批次正常录取:若退档发生在本批次录取结束前、下一批次投档开始前,考生可参与后续批次录取。比如本科一批录取阶段主动退档成功的考生,可继续参与本科二批的志愿投档,其分数与位次不受退档影响。2025年山东就有386名本科一批退档考生,通过此方式被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本科二批院校录取。
2026年政策对主动退档的约束进一步收紧,以下三种情况不存在后续录取可能,需坚决规避:
退档流程滞后于征集志愿窗口期:若退档申请在征集志愿填报截止后才完成审核,即使档案变为“自由可投”,也无法补报当批次征集志愿。如2025年某考生7月18日申请退档,院校至7月20日才审核通过,而当地征集志愿填报已于7月19日结束,最终错失补录机会。
已被正式录取后强行退档:教育部明确规定,考生被高校正式录取后,高校与考生均不得以任何理由退档,此类退档申请将被直接驳回,且考生当年不得再被其他院校录取。2025年广东有127名考生因不满录取专业强行申请退档,均未获批准,最终只能放弃入学。
虚假理由退档被记入诚信档案:若以伪造疾病证明、家庭重大变故等虚假理由申请退档,一旦查实将被列入高考诚信档案,部分省份会直接限制其参与征集志愿,甚至影响下一年度志愿填报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