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是当前新高考的主流模式,截至2025年已有23个省市区采用,其核心逻辑是“基础必考+方向首选+优势再选”,既保留学科基础性,又赋予考生自主选择权。该模式下考生总成绩仍为750分,但科目构成与计分方式较传统高考有显著创新。
模式名称中的数字精准对应科目选择层级,每层科目承担不同的测评功能:
“3”(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科目,是所有考生的“基础分”来源,每门满分150分,总分450分。这三门科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且数学试卷不再区分文理,所有考生使用同一套试题,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科的学科壁垒。
“1”(首选科目):考生需从物理和历史中二选一,满分100分,以原始分直接计入总成绩。这一环节决定了考生的学术方向:选物理偏向理工医等硬核学科,选历史偏向人文社科领域。由于物理和历史考生群体单独排序、分开投档,成绩具备直接可比性,因此无需进行赋分转换。
“2”(再选科目):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门中选择两门,每门满分100分,以等级转换分计入总成绩。这四门科目因试题难度、考生群体不同,直接使用原始分有失公允,因此采用赋分制平衡差异。
“3+1+2”模式的计分核心是“分类计分、兼顾公平”,不同科目采用不同计分方式:
原始分计入科目:语文、数学、外语及首选科目(物理/历史)共5门科目采用原始分,即考生卷面实际得分直接计入总成绩。这种方式适用于科目统一或群体单一的情况,确保分数的直观性与可比性。例如某考生数学考120分、物理考85分,这两项分数将直接累加至总分。
等级赋分计算流程:再选科目需经过“划等级—定区间—算分数”三步转换。首先将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按15%、35%、35%、13%、2%的比例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随后对应转换至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区间;最后通过等比例公式计算赋分成绩。以化学学科为例,若某考生原始分77分处于B等级(原始分区间64-80),对应赋分区间71-85,经计算最终赋分为82分。